文章内容

滚烫燃灰有了专属“小窝”

滨海街道刘家村垃圾分类秘籍

□本报记者 张静

“以前的村容村貌,得用‘脏乱差臭’来形容,现在你看这路多宽、地面多干净,越住越敞亮了,想抓个违规操作都很难。”日前,记者驱车一拐进滨海街道刘家村,就看到村主任王砚庆蹲在村口“偷拍”。

原来,该村针对乱堆杂物、乱扔垃圾、乱涂画墙面、道路安全等问题开展整治,村两委齐上阵,以“辛苦指数”换居民的“幸福指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给居民带来看得见、享得到的舒适。

采访中,垃圾桶旁的一个盛放着草灰的铁桶引起记者的注意。

“这是我们村独创的,有好几个村还来学习过。”王砚庆告诉记者,村民冬天用炉子有煤灰,夏天做饭烧火有草灰,滚烫的灰容易把普通垃圾桶烫坏,他们便将油罐桶改制成垃圾桶。“没想到这一构想,竟让我们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现在,煤灰桶每两年换一次,以保证桶不漏灰,不破坏村庄环境。”

如今,村民还会自觉将烟头投放进铁桶。记者绕村一周发现,每个胡同口不仅有铁皮桶,还有绿色垃圾桶。“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村民。村里还有三处垃圾分类点,每处约有20个垃圾桶,足够大家使用。”王砚庆说。

“我们从5年前就开始搞农村环境整治,一路走到现在,成了环境整治示范村,全村人都很高兴。”村书记徐军告诉记者,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村庄的环境卫生奖惩制度功不可没。

原来,村里成立了卫生保洁检查小组,每月开展检查,内容包括室内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等。“我们通过评比,对做得好的住户进行现金奖励;做得不好的,就‘上榜’公示。现在的人都是要面子的,一旦上榜,就会默默的使劲整改,这就使得整治效果有了‘质’的提升。”徐军笑着说,村里的两个保洁员同样是“功臣”,当初上岗时,他们与村里签订了保证书——如果工作做得不好,随时被解雇;可他们不但没被解雇,反而因工作出色每年都得到了奖励。

“我们会继续摸索村庄环境整治和管理的新模式,立足乡村振兴,引导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扮靓环境、繁荣文化、做强村集体经济,谱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秘籍。”徐军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