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海岸之治”的样本价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先行先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起了一套体制、三大体系、六化治理的西海岸社会治理“136”新模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本期“西海岸论坛”邀请两位专家,就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理念、体制、体系和成效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西海岸之治”的样本价值。

社会治理需要和经济协调发展

主持人: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工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陈国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于2012年由原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成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城市急剧扩张,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各类矛盾复杂交织,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领域问题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长期重发展轻治理导致的社会建设领域“短板”。新区结合新形势的发展,把社会治理提上重要日程,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自2014年6月,西海岸新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之后,全面贯彻中央精神,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发扬先行先试精神,把社会治理创新作为首要改革任务和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在全省率先启动。2014年11月全国首家区级社会治理中心正式成立。

王忠武:社会治理的理念提出和能力建设推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缺少清晰的社会概念,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对化,以为经济发展了社会自然而然的就发展了。实际上社会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以经济为基础,但却绝不是经济本身,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导致社会发展。结果造成了经济高速增长而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社会治理出现短板就是一个突出表现。这既影响了社会发展,也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发展。

实际上经济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和支撑的对立统一关系,经济建设要以效益提高和财富增长为中心,社会建设则以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经济发展转化为民生质量和社会效益才有意义,两者是需要协调发展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整体格局,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顺应了时代条件和人民要求,可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创新驱动发展是亮点

主持人:作为试点,西海岸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陈国华:一是理念创新。实现三个转变,工作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指导思想从重发展、轻治理向发展与治理并重转变;镇街工作重心从抓招商引资向抓社会治理转变。

二是体制创新。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镇、社区三级社会治理体制架构。区级大统筹。率先成立工委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下设由分管区领导任主任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四个专门委员会。创新设立全国首家区级社会治理中心,统筹全区社会治理工作。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将镇街工作重心转向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设立镇街社会治理中心,成立相应的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和联动指挥中心,统筹辖区公安、综合执法、城建城管、环保等各类资源和力量,实施社会治理大联动。创新设立社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加强社区党组织,以及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三是方式创新。网格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时效化“六化”治理,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王忠武:西海岸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得扎实有效,取得了重要成效和经验。他们的主要成就和价值就是开创了一套体制、三大体系、六化治理的西海岸社会治理“136”新模式,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136”新模式能够建构成功,从方法论的层面看,是采取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果。社会治理在当今中国还属于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万能经验可以照抄照搬,需要探索尝试和开拓创新。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工作成效的基本条件就是以创新驱动发展,把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西海岸新区的具体实践结相合,扎实有效的进行了理念、体制、方式和工具规范的创新,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社会治理体制架构。

在具体工作方法方面,坚持网格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时效化“六化”协同,注重制度规范建设,社区治理25条建设标准;在组织体制方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元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点和成功之道。

“西海岸之治”兼容并蓄以人为本

主持人:王教授,社会治理创新很多地方都在探索,相比其他,西海岸的共性和特性是什么?

王忠武:社会治理既具有普遍规律和一般原则,又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经验,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西海岸新区创立的一套体制、三大体系、六化治理的“136”社会治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地方特色,但个别中包含一般,它还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普遍性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乡绅治理文化的合理成分,又吸收了现代国内外和新现代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具有整合传统与现代合理成分的普遍性。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顺应历史与现实发展逻辑的合规律性、满足人民意愿的合目的性,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同时这种治理模式还具有适合市情区情和地方经验的特殊性,能够扎实有效地推动当地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

主持人:西海岸的探索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这种方向是什么?

王忠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工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发展方向首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化方向;其次是体现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理的法制化发展方向;第三是要体现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效能的信息化发展方向;然后还要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经验和普遍原则的整合化发展方向。

西海岸经验可供借鉴

主持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要议程,请两位分析一下西海岸实践的意义,新区之治的样本价值在哪?

陈国华:2014年以来,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获评全国基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2018年省委刘家义书记专门对新区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全省学习借鉴。2019年7月,全省、全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推进会相继在新区召开,新区社会治理工作被誉为全市、全省样板和标杆。

西海岸新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五年来,构建了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了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忠武: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历史必然地成为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大而紧迫的战略目标任务,需要从思想理论、制度规范、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整体系统推进,其具体推进过程应当坚持顺应历史与现实发展规律的合规律性、符合人民需要和意愿的合目的性、遵守党纪国法和依法治理的合规范性诸项合理性原则。

鉴于社会治理是复杂系统工作,各地情况多有差别,应当在明确和遵守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大胆探索,摸索经验,寻找到把社会治理普遍原则规范和本地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科学有效治理方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西海岸新区的创新实践,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创造了这样一种有效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社会治理样本。

□本期嘉宾

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中心调查研究科 陈国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王忠武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 姚绍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