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工笔画里的“富足人生”

泊里镇贫困户赵永波身残志坚,用画笔展示积极生活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王雪

扶贫产业园区遍布西海岸,激活了贫弱村庄的“一池春水”,贫困群众脸上渐渐洋溢起笑容……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实施特色扶贫模式,将先行先试深入到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初步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立体化大扶贫格局。

回眸西海岸扶贫之路,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下涌现了一批自力更生、立志脱贫的贫困户典型。王台镇年过八旬的聋哑老人“管木匠”、海青镇的“养鸽人”徐敬荣、琅琊镇的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石发家,这些曾被本报报道过的一个个生动脱贫案例,共同凝聚成一股不服输的“西海岸精气神”。

近日,记者走进泊里镇河南村贫困户赵永波的家中,感受他工笔画里的富足人生的同时,再一次被这股“西海岸精气神”所触动。

小村庄里有位工笔画家

走进赵永波家中,只见不是很大的四间屋子,有两间都被打造成工作室的模样:宣纸整齐叠放着,大大小小的画或挂于墙上,或被精心存于盒中,色笔、大毛笔、排刷等各式画笔有百余支,在墨汁的常年浸染下,整个屋子都弥漫着墨香气。

51岁的赵永波习惯佩戴一副黑边框眼镜,整日潜心作画的他身上尽显文人墨客气质。记者初见他时,一只青鸟正跃然于他的画纸之上,丝丝羽毛清晰可见、姿态优雅立于石上。

见客到来,他礼貌起身迎接,有条不紊的向众人细说他对自己画作的理解。“这幅画属兼工带笔,以竹林和粗石凸显鸟儿的细致与静谧。”赵永波提起画笔,一划划精心雕琢着,“画鸟的羽毛是个细致工序,要用最细的画笔一层叠一层,才能显出来羽毛的厚度。”“刨除最先的立意、组织画面,一副正儿八经的工笔画都要从起稿开始。”赵永波顺手指着身后墙上的一纸画稿,“就像这个,先用铅笔勾勒起草,多的时候单是起稿就要来个十遍八遍。之后是上正稿,这里边的讲究就更多了,中墨、重墨、淡墨,石青、花青、酞青蓝,都要根据不同需求调整。”

车祸致贫绘画帮他振作

谈起工笔画的赵永波眼里闪着光,语调轻缓平静。在场的众人如同在上一堂工笔画课,听得入迷,全然忘了眼前是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赵永波再次起身为大家寻找更多作品时,他不甚麻利的腿脚将大家重新拉回现实。

2007年的一场车祸,让已在镇上开起粮油店的赵永波人生发生急剧反转,肢体四级伤残鉴定使其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倒下。“腿瘸啦!啥活儿也干不了喽!”赵永波叹道。不仅如此,肇事车主逃逸使赵永波一家不得不承担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粮油店虽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那时候也只能兑出去。”

“16岁开始学画,但只是作为业余爱好,出车祸以后反而多了许多研究作画的时间。”眼前的赵永波豁然一笑,坦言也曾经历过内心的挣扎。“那时候,画画成了唯一的排解。”

经历苦难后的赵永波,增添了对生命的敬畏与从容,将所有感悟都蕴藏在一笔一划中。“希望从我手中出来的画,让人们看了可以感受到平静的力量。”赵永波对记者说,因有了更多对生命的感悟,自己的内心愈加充实、坚定,生命也因此有了厚度。

怀揣感恩活出心灵富足

往昔的苦难,在赵永波口中仿佛只是一个再平淡不过的小插曲。他为大家展开近期的几幅新作,眼里依然闪着光。

“这个单是底色就涂了40多遍”“鸣蝉虽小,却是这幅画里的点睛之笔”……在赵永波继续为大家介绍的时候,记者将目光定在墙中央一幅牌匾的三个大字上:不言堂。“一切尽在不言中,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都要常怀感恩,静静感悟。”看记者不解,赵永波轻声说道。

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精品展优秀奖、第二届山东省农民书画艺术作品展二等奖、第三届山东省农民书画艺术作品展三等奖……红红的荣誉证书摆满书架,这个年过五十的汉子,凭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坚持不懈的研画,将一个个奖项搬回家中,而他内蕴知足感恩的画作,更是让他在圈内迅速“走红”。“经常参加展览,偶尔有点稿费贴补家用,政府部门更是常来嘘寒问暖、及时帮助,还有啥不知足!”

“老赵这样迅速走出阴霾,坚强自立更生的品格,就像他的画作一样,让人心生敬佩。”正在赵永波家中探访的泊里镇农业农村中心副主任崔航对记者说,“脱贫攻坚工作一直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能让每一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我们研究多种举措,通过低保兜底、公益岗位等途径,落实医保补贴、教育补助、危房改造等扶持政策,真正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

“家贫人不贫。”赵永波骄傲地说,因为自己的不气馁,家里的两个孩子懂事又争气,一家人积极生活的“精气神”足得很。“年底准备作几幅扶贫题材的作品,希望可以鼓励更多人,凝聚更多不服输的力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