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质朴民风也是软实力

——铁山街道山刘家庄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姚绍毅

上周末去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采访“办好百姓身边事”开通乡村公交的案例,趁等公交车的工夫,记者到旁边村子里转了转。

这个村叫山刘家庄,村子不大,一共百十户,一条街贯通东西,快到尽头,又有南北的一条小路,蜿蜒着朝向北山。村里的主路都硬化了,拐角处,飘落的银杏叶金灿灿铺了一地,旁边树上,零落地挂着几个小红柿子,点缀在一片萧瑟的山景里。初冬的小山村透着一种静美的气质。

村里几乎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只有村头一户是二层的小洋楼。一位溜达的老大爷跟记者说起这个房子的来头:房主儿子在北京,当初建房的时候全是混凝土结构。“听说花了120万,能抗8级地震!”记者问:“比你的如何?”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笑笑说,还是咱老房子住着舒坦,冬暖夏凉。

村书记刘东玉介绍,近年来村里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整修道路,疏通排水沟,完成厕所改造。村子两面环山,除了冬暖夏凉,景色宜人,山上的板栗、苹果等果树也给村民带来了收入。今年在街道的扶持下,注重生态提升和发展乡村旅游。

一提到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印象里往往是统一规划的街道,排排整齐的小别墅,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报纸电视在宣传的时候,也乐于展现这样的新农村风貌。而山刘家庄展现的却是另一种美——静谧自然,朴实无华的原乡之美。走在村后的小路,迎面一位老人领着小狗走过来,记者脑海里浮现出苏东坡的那首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小村颇有这样旷达的意境。

建设美丽乡村是镇街的一个重要工作。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它理解成了简单的“城市化”,一切向城市看齐。不少地方大兴土木,倡导产业化,很多的村子成了3A、4A景区,把乡村变成翻版的城市,游客去了反倒失望,觉得变了味。

乡村振兴,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饱暖后,更进一步的是村容村貌,人文精神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要注重老百姓的感受,像那位老大爷说的“住得舒服”就行。乡村振兴,不是面子工程。像山刘家庄这样的地方就要因地制宜,修旧如旧,保持特色。老屋无言,一棵古树,一堵老墙,保留的是历史,更是人文传承。

近年来,铁山街道被评为“山东省旅游强镇”、“美丽中国齐鲁示范点”,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可见,绿水青山,原乡美景,质朴民风就是金招牌,就是软实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