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王群:用影像力量定格时代脉动

□栾建东

有朋友通过微信告诉我,融创茂那里正在举办一个摄影展,标题是“在历史中构建未来”,展出一些原胶南和黄岛的老照片,问我要不要去参观。当然要去,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爱好者,无论文图、书画、物件还是非遗,都是我感兴趣的,这个机会当然不会错过。不过,本地谁那里拥有一定数量的老照片,我心里大体还是有数的,便问朋友:谁的老照片?朋友回复王群。哦,是王群啊,他那里当然是有的。作为一名从业四十年的资深专业摄影家,他不仅亲历了时代变迁,还用手里的照相机记录了老胶南和黄岛的社会发展,手中弥足珍贵的图片肯定不少。

>>>齐观老照片

我和王群也算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八十年代初期,我和他都很年轻,他20岁刚出头,在文化部门专事摄影工作,我大他几岁,在原胶南法院工作。当时法院有一架照相机,由我使用,我经常带着摄影和冲洗的问题去请教他——虽然办案拍摄和新闻拍摄要求不同,但技术上是相通的。后来,他调青岛日报工作,成了一名专职媒体摄影人,我们的交往就少了,但遇到这边有大型活动,还能看见他来拍摄的身影。近几年,西海岸还专门为他举办过摄影作品展,主要是艺术性的作品——王群属于那种新闻、艺术“通吃”的摄影家。

得到影展消息后,我给王群打电话,说要去看他的影展。他告诉我,影展的布局和内容又做了一些调整,他马上要过来,到时约我见面。按照约定的时间我们见面了,加上他在这边文化和摄影界的老朋友,大家一起参观了影展。

影展由融创集团的文化公司举办,地点在东方影都的融创茂。一楼大通道中间,用隔板搭装出一处空间,面积有不到200平米的样子,布局有很强的时代韵味,曲 蜿蜒的通道墙壁上挂满了尺幅不同的各种老照片。虽然展出的作品不到100幅,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乡村、政务、工业、农业、渔业、民俗、文化、生活等。浏览其中,人们如同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照片的那些景物那些事,似乎很遥远,有隔世之感;但又觉得很近很亲切,就像在昨天。

>>>回味旧时光

展出的图片,基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黑白照片。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着剧烈变化,照片真实反映了时代特点。老胶南历来是农业县,所以影展作品里反映农村和农业题材的最多,有30多幅,包括种植、水利、畜牧、副业等各方面。种植方面,有机械化耕作,也有抬犁具犁地;养殖方面有规模化养猪、水貂养殖;副业方面有泊里红席、隐珠砖瓦厂;水利方面有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火热场面等。王群的作品还不可回避地反映了当时的窘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拍摄于 1985年的照片——地里的麦子因干旱近乎绝产,一位农民蹲在地里,用手拔着秸矮穗小又稀稀落落的麦子,脸上一副怅然和无奈的表情,身后是收获过的空地和几小堆麦子。虽说干旱是自然灾害,歉收是农民常遇的事情,但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农业经济抗拒自然灾害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

胶南有着长长的沿海线,因此也有着深厚的渔业文化,这也体现在王群的图片上:扬帆出海的渔船,聚满赶海人群的沙滩,在礁石上打海蛎子的渔家妇女,海水养殖收获的繁忙季节,浑身刻满沧桑的船老大……记得多年前的一部反映渔家的电影《海霞》里面有一首主题歌,歌词是:“大海边哎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么织渔网。”歌曲好听,画面很美,但那是电影,而王群作品中的海边织网图片却是现实,虽然形式上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但这是海边渔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展出的作品中,反映城市建设和城乡交通的作品,也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胶南的风貌。上世纪八十年代胶南的人民路(现在的灵山湾路),是一条今天看起来并不宽敞的街道,但却是当年胶南最宽敞最繁华的地段,那时的大街上没有几辆车行驶,上下班时街上全都是自行车和行走的人群,胶南百货大楼是人民路最明显的地标建筑。交通方面,海西到青岛之间有了渡船,小公共成了公路运输的生力军,乡下的农民可以乘坐渡船或者小公共往返于城乡之间,进行物资交换或从事其他生计。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胶南工业的大发展时期,影展里的企业,都是当时知名的企业:琅琊台酒厂、海洋化工厂、纺织机械厂、三铸机厂、织布厂、化肥厂,以及乡镇企业的毛巾厂、罐头厂等等,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上一代人不会忘却的记忆。这些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的经历了社会发展的考验,一直发展到了现在,并且成为了著名企业,也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消失了。但无论如何,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都为胶南的经济发展立下了功勋。即使后来那些因没有跟上社会发展而被淘汰的企业,也为西海岸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今天的社会不能也不该忘记他们。

民俗,是一个永远的标题,每一个摄影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俗作品,王群这次影展的民俗图片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正在吹响的唢呐,热闹的年集,春节的鞭炮,红火的铁匠铺,村妇摊煎饼,积极促成交易的驴经纪,代表着时代印记的大喇叭……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图片里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摩托车刚刚进入家庭生活,骑上它便拥有满脸的快乐;孩子们天真顽皮的笑容;老人在炕头温一壶老酒喝着,满满的舒心和惬意;还有一对母子面对镜头开心地大笑,年轻母亲刚做的那一头卷发,是当年绝对的时髦和新潮……

>>>展望新生活

“让时光有迹可寻,让历史历久弥新”,这是影展前言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了解和理解当年的那段历程。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平常,走过的路,也许不很完美,但那就是历史,也是真实。任何事物,包括今天的社会,都是自前到后发展而来,而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充分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未来,这就是这个影展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正是这个影展使用“在历史中构建未来”为标题的意义所在。写下这篇文章,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种主观感想,所以不敢用“在历史中构建未来”这样重的话语做标题,只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意思:“用过去告诉未来”。

参观过程中,适遇主办单位采访,他们希望我对影展说几句话。我说:对于我们这些年长的人来说,是一次自身的回顾;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是一次不曾经历的了解,目的都是了解过去,把握未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社会,不向前看,就会丧失信念;不向后看,就会丢掉灵魂。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