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制新模式,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丁家河:“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新样本

□本报记者 张希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2006年3月,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丁家河社区创“有效年限股”,拉开了西海岸“村改居”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制序幕,成为西海岸“村改居”中农村集体资产改制第一家。记者近日走进丁家河社区,感受“村改居”的社区新生活。

缘起:外来居民增加 产权制度落伍

丁家河社区是青岛西海岸农村集体资产改制最早的社区。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每人每年都可以分得数额不等的丰厚福利。这优厚的生活福利,源自2006年那场被逼出来的“体改”风云。

1985年3月28日,西海岸的繁华还停留在图纸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在这一天奠基。在阵阵庆贺的鞭炮声中,原属老黄岛区薛家岛镇丁家河村的村民猛然发现,自己的村子已被划到开发区范围之内。这意味着,丁家河的村民将变成“城里人”。

随着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崭新的“移民城市”,大量的人口也涌入了丁家河社区,社区居民从“村改居”时的286户增至1700户,人口从717人猛增至4200人。到2005年底,社区的自有资产已经近亿元。

“拆迁改造后,社区集体资产总量迅速扩大、外来居民增加导致人口膨胀,原有的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运营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丁家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段起军说,“涉及到钱,关系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这是最敏感、最难触碰的问题。”

2006年3月,丁家河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随后丁家河社区大胆启动“改革”,注册成立青岛环星达实业有限公司,拉开了西海岸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制的序幕。

探索:结合工龄村龄 创“有效年限股”

丁家河社区所要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社区的集体资产为基础成立股份制公司,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自然成为公司的股东,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将成为新公司的股东。“我们原有集体资产主要包括原生产队的积累,是社员共同劳动的成果,以及土地转化而来的资产。那么,股权怎么分?”段起军说,他们在股权量化的计算方法上,社区多次研究,创造了将“工龄”与“村龄”有机结合的“有效年限股”。

社区明确户口截止日期为2006年6月30日,居民有效“工龄”从出生落户计算至2006年6月30日。同时,社区把“村改居”的时间1987年6月1日作为流动人口计算股权期限,即1987年6月1日前户口落在本社区的外来居民,也享股权分配,有效“工龄”从落户计算至1987年6月1日。照此办法,全社区共有750名居民分股。

按照这个方法,社区居民刘振洪共获得了46个有效年限。2007年6月第一次分红,一个年限6元钱,当时领了276元分红,2009年一个年限9元,从2016年开始一个有效年限涨到了35元。得益于经济发展,现在社区中秋分红一次、春节分红一次,居民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前景:四调整三保障 服务不断升级

如今的丁家河社区,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原农村社区管理小区,还将社区周边的商住小区金顶山小区纳入新型社区管理,打破了原著居民和商住小区居民之间的地理界限,实现了区域基层组织对居民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全覆盖。

与此同时,街道、社区进一步理清新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及集体经济组织的“权、责、利”边界,全面落实人员经费等基础保障,确保新型社区健康运行,为全区“村改居”社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目前,丁家河社区探索出以党组织全面领导,群众自治、区域共治、厉行法治、崇尚德治等‘四调整三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长江路街道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就是强化社区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建共治。

据介绍,四调整首先就是思维调整,村民变市民,关键是要让农民从过去被动接受管理逐步转变为自我约束,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股份制改革实现了集体资产管理与行政社会管理事务的剥离,为“村改居”后的居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区划调整将社区周边的商住小区纳入新型社区管理,结构调整让发展经济与服务居民实现无缝隙结合,考核调整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减负有效途径,社区服务项目不断升级。

此外,党支部书记职务多一重,兼任公司董事长,社区党支部统领发展股份公司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和金顶山小区党支部,让社区发展有了稳固的组织体系保障。人员保障方面,社区公共服务大厅人员、公共安全协管员由街道统一派驻并承担费用,在居民有事不出社区的便利升级下,不增加社区负担。同时,针对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等建设,街道还统一提供财务保障。“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快了丁家河社区干部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步伐,为‘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开辟新路子、创造新经验,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途径。”该负责人介绍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