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门前“一键呼” 垃圾上门收

藏马镇孙家屯村趟出一条接地气、有特色、可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新路子

□本报记者 张静

家家户户门前的分类垃圾桶、满村的分类装饰墙画、专属的垃圾分类工作站、智能的“门前一键呼叫”装置……记者日前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孙家屯村,细致的垃圾分类工作令人震撼。这座小小村庄,正趟出一条接地气、有特色、可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新路子。

10元钱代金券,奖惩政策化

“我们村作为西海岸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虽然‘压力山大’,但也很荣幸。”藏马镇孙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毕鑫告诉记者,为让村民能以最快速度接受,“30天鼓励行动”启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第一个10天,一天一检查;第二个10天,两天一检查;第三个10天,一星期一检查。

“每次检查合格都会发放10元钱代金券,这个钱由村集体出,可在村中三个超市任意消费。”毕鑫说。

要保持好劲头,不光有奖,也得有罚。罚的还不只是村民。村里专门成立的垃圾分类宣传队采用“责任田”制度,分户到个人。若检查时发现哪户不清楚垃圾分类,则宣传员受罚,一次60元钱;对于分类不合格的村民,第一次口头劝说,第二次警告,第三次取消年底福利待遇。“现在分得既明白又快速。”正忙着整理垃圾的村民于希春打趣说,“分不好可是害人害己,咱不干。”“村里人都沾亲带故,一家做得好直接带动一片,最后全村都好了。”毕鑫既骄傲又欣慰,截至目前,全村还没有任何一户因垃圾分类问题受罚。

一键呼叫上门,清理智能化

记者绕村一周,家家户户门前的小型分类垃圾箱引人注目。垃圾箱均由不锈钢打造,一组三个。顶端的有害垃圾箱有A4纸大小,可至少存放20个普通药瓶;下面的是厨余垃圾箱和其他垃圾箱。垃圾箱旁墙面上的垃圾分类展板更为醒目,不仅标注着门牌号、户主、卫生区责任人等内容,还有成绩表。“下一步,我们要制作垃圾分类文明户牌匾发给优秀户,这就是依据。”毕鑫指着表格说。

展板上凸起的白色面板引起了记者注意,上面设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按钮。记者按下一个按钮,指示灯亮起,旁边保洁员的手机立刻响了起来。“这是我们的‘门前一键呼叫装置’,每户一个,村民发现自家垃圾箱满时按下按钮,我们手机就接收到信息,立刻入户去收。”孙家屯村保洁员尹相锋向记者展示刚收到的信息:毕守智,000186号,厨余垃圾,未清理。

原来,通过考察学习,孙家屯村研发了这种“门前一键呼叫”装置,按下按钮,回收员便可根据回收APP信息上门回收,并对各类可再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分类。

这套装置灵感何来?原来有一晚,毕鑫在外吃饭,由于照顾身边的小孩,不能自己去拿餐具,便按响了桌角服务铃,这让毕鑫大受启发:如果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呼叫铃,按一下,保洁员不就可以直接帮忙收垃圾了。“现在装置安好了,我们还在村中安了7个路由器,给每位保洁员配备了专业手机,保障信号畅通,收运及时。”毕鑫告诉记者,花费3万余元的整套设备,让想法变成了现实。

逐级细化分类,收运一体化

走进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站,一排整齐的民房门上,可回收垃圾的类别标注清晰。“可回收垃圾还分很多种,有专门的纸制品存放屋、玻璃塑料瓶、金属制品存放屋、废旧衣物存放屋,这样更明确,收运也方便。”说话间,垃圾分类管理员丁建乐打开了金属制品存放屋,记者看到,存放点内分类更为明确,被细分成了内线类、铝制品、黄酮类。细致如斯,令人叹为观止。“全村的可回收垃圾都是上门收取,收取以后全部拿到工作站进行二次分类,再统一卖给废品回收站,这样既帮助村民解决垃圾,村集体还增加了部分收入。”毕鑫介绍道。

有害垃圾存放屋也有门道。“这个屋里的药瓶,是全村人的功劳。之前我们发起了一个活动,20个药瓶可以换5元钱代金券,一个多月来,我们收集了46000个药瓶,现在草丛里都很难找到丢弃的药瓶了。”毕鑫告诉记者。

目前,孙家屯村已实现了收运一体化,村里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日产日清。为了让居民长期坚持垃圾分类,村里还建立了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组织村级网格员、保洁收集员、宣传督导员等组成垃圾监督队伍,对农户垃圾分类和保洁收集员工作进行监督,形成责任和职责明确的网格化收集体系。“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攸关民生。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全镇推广孙家屯垃圾分类模式,逐步使垃圾分类的新理念深入人心,把垃圾分类工作继续推向深入。”藏马镇党委副书记王东旭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