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负重六十斤 日行三万步

——记者探访山海情救援联盟防疫消杀队员的一天

□本报记者 李亮

“还得再来半瓶84消毒液,不够。”2月1日上午8时许,坐落于珠海街道珠山路的山海情救援联盟大院中一派繁忙,这边,年轻队员范世华正蹲在四支金灿灿的“巨型火铳”前,给这些大家伙的水箱中添加各类液体。那旁,其他队员有序搬运着各类必需物资,装车、码放,相互帮忙穿起防护服。

最后一个水箱装填完毕,一身防护装备的范世华拧紧瓶盖,站起身来抻了抻筋骨。第5天的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消杀工作即将开始。

“这设备叫做水烟雾两用机,是我们进行消杀工作的终极武器。”伴随着整队待发的哨声,队员张洋向记者介绍道,这种机器原是用于果园等农业园区喷药、弥雾来杀虫杀菌的,“2018年寿光水灾,我们现场支援时,队长发现用这家伙进行病菌消杀效果格外好,从那时起就成了我们的必要装备。”加上上午刚刚到货的12台,如今全队已经配备了16台水烟雾两用机。

给每位队员进行了体温现场检测、记录后,队长徐公安开始为新上阵的队员讲解水烟雾两用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这是我们进行消杀工作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电动喷雾器和动力喷雾机。而水烟雾两用机的优势在于灵活方便、覆盖面大。机随人走,通过柴油燃烧形成大量烟雾,烟雾借助风势扩散,穿透力极强,将携带的消毒液大面积覆盖,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无缝隙、无遗漏点的高效率消杀效果。”边说着,徐公安背起一套水烟雾两用机,“水箱背在背上,‘烟枪’背带跨肩膀,就行了。”看似灵活简单,殊不知水箱满载重量在40多斤重,而“烟枪”本身也接近20斤重,背负近60斤的重量,消杀队员们要全靠步行来进行所有的病毒消杀工作。“昨天完成了97万多平方米的消杀工作,相当于130多个国际标准足球场的面积。”队员陈瑞平告诉记者,每天4组消杀分队,从不到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多,过去的4天已经完成了日平均80多万平方米的消杀工作,总消杀面积达到了近400万平方米。“3万步是每个队员每天的平均步数。”装备完毕,正组织出发的徐公安在一旁平淡说道。“我这脚刚磨起一个泡,不过比起其他各项救援工作,算不得什么。”队员孙付龙也说道。

今天消杀工作的起点在唐岛湾路农科所家属院。28岁的范世华是消杀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扛起设备第一个下车上阵。

伴随着启动键被按下,隆隆的咆哮声从“烟枪”中勃发,浓厚的白色烟雾同时喷涌而出,瞬间将范世华包裹起来,柴油混合消毒液的味道也随即弥漫在空气中。“用这家伙得有点技巧,就是学会借助风势。”范世华边说着,边调整“枪口”。果然,下一秒钟,烟雾便呈锥状喷射至范世华身侧,跟随他快速行进的步伐,迅速将预定范围覆盖。“有些不容易靠近的死角,只要通过调整喷力大小和借助风向,就能够完全覆盖到,不留任何死角。”

不仅角度要调整,喷洒浓度也需要控制,这就需要行进速度的配合。“太淡消杀力度不足,太浓又过头了。”另一边,徐公安也开启设备,轰鸣声迅速将他的声音掩盖。转眼间,他便消失在家属院外的小巷中,记者甚至难以跟上这位43岁“老将”的步伐。

这边,范世华一个人一台机器,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整个家属院和家属院一旁“老来福”养老院的消杀工作。“抓紧补充消毒液、柴油和水,马上去下一个区域。”卸下设备,他将蓝底白字的通知贴在了院墙上,明确此区域已经进行了暂时性防疫消杀。

四路队伍同时进行,无人机俯瞰下,白色烟雾此起彼伏,整个相关区域持续弥漫着这种烟雾带来的令人莫名心安的气味。而皮卡车上装载的柴油和84消毒液,也伴随着消杀队员的步伐,逐渐被消耗殆尽。“今天预计比昨天消杀面积要大得多。”下午4时许,完成牌坊街区域消杀的徐公安来到附近一处超市为水箱加水,得以稍事休息的空隙,他摘下防水手套和防毒面具,汗水和呼吸凝聚的水汽如水流般从护具中流下,将水泥砖晕染出一朵“花”。

下午5时30分,记者启程返回,而山海情救援联盟的消杀队员们仍在赶往下一处消杀区域。白衣白帽,手持金枪,他们仿佛疫情笼罩中的跃马大将,为西海岸百姓守护心的安宁……“山海情”之外,更多志愿者将汗水挥洒在抗击疫情的西海岸大地上。“1月27日起,我们开始组建青岛西海岸新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预备队,来自西海岸新区青年社会组织团工委的7支专业志愿者防控队伍200余人,作为疫情防控预备队整装待发。”西海岸新区团委书记刘莉莉告诉记者,自1月28日起,山海情救援队、蓝海救援队、热血情公益团队、同心缘公益服务中心等青年社会组织近200人,车辆10余台,配备5台高音喇叭,积极投身防疫工作第一线,并在各社区、村庄等重点区域以及人员密集的公交站点开展预防消杀、防疫知识宣传、爱心献血等公益活动。“目前来看,已经逐渐形成了群策群力、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现着西海岸青年面对疫情勇当先的大爱精神。”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