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防疫心理疏导问答

(一)真担心,这次疫情到底会持续多久?

对疫情可能持续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通常需视疾病的传染性和防控工作的进展而定。有专家预测几周,也有专家预测几个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将在3个月后,也就是日内瓦当地时间2020年4月30日之前再次评估疫情情况。

在不确定疫情会持续多久的情况下,建议如下:

1.保持客观冷静,定期查看权威官方的有关进展报告,不要被网络上的不实传言所影响。

2.心态非常重要,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独立思考。

3.关注当下,把重心放在这一个月、这一周、这一天,多想想 “我可以如何有意思、有意义地度过”,调整好作息。把每一天过好,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和掌控的。

(二)疫情来临时,人们可能有哪些心理反应?

当疫情使人感到生存遭威胁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思维和行为变化在内的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情绪体验会更加敏锐,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个体会表现出焦虑(过度紧张、恐惧、担忧等)、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惊恐、情绪失控、哭泣喊叫等。

思维方面,积极的一面在于能够更加警觉和集中注意力,不让危机之外的事情干扰注意力。但不利的一面是压力过大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变得狭窄——“选择性注意”,例如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反复查询和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和周围人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个体还可能会感到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或者无法做出决策。有的人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思考、怎么考虑都放心不下,出现“思维反刍”的情况。

行为方面,积极的一面是由于体内有更多肾上腺素和血糖的调动,脑部和骨髓肌的血流量增加,短期内个体可以更快地、积极地采取行动。当然,也有的人感到坐立不安,有的会通过重复行为获得安全感,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测体温、大量进食、咬指甲、抠手皮等,有的不断地囤积食物、水、口罩等用品。此外,也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发呆、懒言懒语、动作迟钝或逃避等行为。

无论你处于上述的哪一种状态,所有这些心理反应都很自然,并不代表一个人心理脆弱、软弱、胆小或者“怂”。我们只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就可以尽可能地把这些心理反应调整到可控制的范围内。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缓解焦虑情绪?

(1)远离不良信息:从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防疫措施即可,避免接触带有各种情绪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对心理造成的冲击。在心理恐慌的情况下,适当的“充耳不闻”是可取的。

(2)保持社会连接: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家人、朋友、同事多沟通,提倡相互鼓励。(3)记录美好时光:每天花几分钟记录感恩时刻,如一顿美餐、同事的鼓励、陌生人的帮忙等。这些文字会帮助我们去关注生活中积极、正面的部分,将来也会成为一份难得的回忆。有研究发现,坚持进行感恩训练可以增强个体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4)文艺活动:音乐、朗诵、阅读、文学作品、书法等,只要有兴趣,又不打扰别人,都可以轮流着做。现在有线电视、手机应用上有无数节目,很多人平时没有时间欣赏,非常时期都可以挖掘出来享受了。(5)个性化调整方式:发挥你的创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发展属于你自己的调整方式,例如在自家鱼缸中钓鱼、玩搞怪的游戏等。

此外,可以尝试用幽默和笑话化解紧张情绪,如收听或收看相声、小品、喜剧等来分散注意力。通过呼吸调整训练进行放松,因地制宜、坚持进行运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

(青岛西海岸新区卫健局防控指挥部心理健康疏导组提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