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复杂油气藏也能做“彩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家团队持续攻关,解决世界级油气勘探难题

□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王大勇

如果把地球物理勘探比作给地球做超声波扫描,那么描述埋在地下油气藏的叠前地震反演及软件相当于给油气藏做B超。现在有一种整体技术,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在岩石物理机制、反演精度、油气识别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当于给复杂油气藏照出信息更加丰富的“彩超”,这项整体技术就是“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

1月10日,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以三项原创核心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工业化应用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印兴耀教授代表项目组在人民大会堂领取获奖证书。

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领域推进,面临着油气藏类型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困难,多类型复杂油气藏描述和油气识别成为研究前沿和世界级难题。“现存以均匀介质理论为基础的叠前地震反演及商业软件无法满足多类型复杂储层描述和油气识别。”学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难题,2000年以来,由印兴耀教授负责,吴国忱、宗兆云、张广智、张繁昌、曹丹平等教授共同参与的项目组,依托百余项课题持续攻关,在三项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研制了相应的特有基础软件,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作出了突出贡献。

印兴耀教授带领的项目组在20年中,经过无数次试验,提出三大科技理论,引领了地震油气识别的国际前沿。项目组的试验覆盖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南海、东海、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盆地及地区,创建了多类型复杂储层微观主控因素定量分析技术,形成了基础软件,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相继得到100余项科研课题的连续资助,第一完成单位(高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达1亿余元。自2003年陆续开展推广应用以来,整体技术成功应用于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南海、东海、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盆地及地区的69个区块,有效指导了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储层描述与油气识别,支撑了储量的发现和采收率的提高。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