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海岸税务部门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

小小手推车推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本报记者 董梅雪 本报通讯员 姜思远

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素有“手推车外贸小镇”的美誉。目前,街道内有手推车生产和配套企业超过300家,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手推车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企业之间联系紧密,早已形成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供销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隐珠街道手推车产业曾一度陷入困局,但黄岛区税务局及时伸出援手,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帮助相关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并以手推车制造业链条为样本推广至全行业,为新区经济快速复苏按下了“加速键”。

监测发票数据发现复工难题

疫情初期,黄岛区税务局就建立了增值税发票数据持续跟踪监测机制,每周根据开具销售发票和购进发票的最新信息对辖区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监控发现,青岛宜春金属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手推车制造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之一,是一家专业生产和销售手推车系列产品、工具车和工具的外向型企业。企业复工以来进销项发票数据显示,其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对此,黄岛区税务局工作人员迅速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的困难及需求。

“受疫情防控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常年为我们供应卷板材料的一家武汉钢铁企业无法运输货物。为确保交货,企业需以更高规格的材料进行替代,这将大大增加成本负担;若不能按期交货,半成品库存积压更加影响资金周转。”公司财务负责人刘泗广说,这家有着十多年历史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

筛选替代企业保证生产进度

针对业态特点,黄岛区税务局快速反应、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及时对接政府帮扶机制,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为了寻找质优价廉的替代材料,黄岛区税务局以发票数据初步筛选和匹配为基础,帮助企业从大连蒂森克虏伯和首钢集团紧急采购了180吨钢材,保证了企业生产进度。同时,派出“企业特派员”对接新区“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落实保障企业劳动用工助力复工复产十条意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二十条措施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刘泗广说:“在黄岛区税务局的帮助下,我们及时采购了替代原材料,对企业来说这就是一场救命的及时雨!”通过重点帮扶手推车行业20多家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一系列举措,辖区内的手推车制造业实现了全链企业复工复产的同频共振。

推广样本经验发挥辐射效应

针对西海岸新区手推车生产企业具有个体规模小、集群效应大的特点,黄岛区税务局创新采取“树立一个样本,带动一批企业”的帮扶模式,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收集、解决复工复产的突出问题,总结提炼手推车制造业帮扶经验,重点突破、以链扩面。“我们从外贸出口、功能园区、镇街、重点项目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区域经济复苏现状,对手推车制造业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复工复产情况也做了深入调研,要以最小的时间、人力和管理成本将经验延伸至全部行业,实现了复工达产全覆盖、无死角。”黄岛区税务局收入核算与税收经济分析科负责人金蕾说。

为加快实体经济复苏,恢复新区经济发展活力,黄岛区税务局以手推车制造业为样本,将帮扶经验优先推广至全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民生保障类行业,区域经济逐渐步入正轨。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