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带来了致富“金罐罐”

安志勇(右)正在向村民演示皮纳塔的制作方法。 □记者 王雪 报道
□本报记者 王雪
海青镇小陈村有两件事怪有意思:全村上下没有一个姓陈的;村主任带着村民制作“纸罐罐”赚外快。
这种纸罐罐名叫pinata(音译:皮纳塔),是一种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儿童玩具。每当节日聚会时,人们会将皮纳塔挂在高处,让孩子们轮流击打,直到“哗”的一声被打破,罐里塞满的糖果、糕点、小礼物等散落一地。这时候,孩子们就一拥而上争相捡拾,节日聚会迎来高潮。这个如今风靡国外的玩具,很多就产自小陈村。小陈村村主任安志勇带领村民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纸罐罐成了小陈村村民致富的“金罐罐”。
发现海外商机
艰难从零起步
“皮纳塔里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2009年,这种国外游戏就引起了安志勇的注意。他发现,外国人玩儿的皮纳塔很像中国古代春节时人们制作的纸牛或其他纸制家畜,在里边装满庄稼种子,悬挂起来用树枝敲碎,使种子撒满一地,寓意来年大丰收。
2009年的时候,小陈村村民还以种植业为主,一年到头都要靠天吃饭。“村里最不缺的就是闲时劳动力,乡亲们最盼望的则是能多有一份收入。”安志勇发现,国外有市场,村里有人工,自己只需打通中间环节,连接供需,就有了一条带领村民致富的好门路。
招揽人工容易,但是该如何吸引订单呢?彼时的安志勇没有任何经验,只能自己从网上找照片,用笔一点一点画,动手一步一步做,反复修改,最终做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款皮纳塔。
为了完善产品、提高制作效率,安志勇经常抱着被子住在客户的仓库里,面条一吃就是一个月;无数个夜晚,熬夜研究到凌晨,白天接着修改制作再忙到天黑;也曾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想过大手一挥,撂挑子拉倒……“但想到那些在村子里等待好消息的父老乡亲,还是得咬咬牙坚持下去。”终于,他制作的皮纳塔得到了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客户的认可,订单开始涌入,自此,裁纸、撕胶带的声音渐渐在小陈村响起,十余年来未曾停息。
带领村民增收
成为肩上责任
2018年,一直积极为父老乡亲拓宽增收致富路的安志勇高票当选小陈村村主任。“从此,皮纳塔的加工出口就不只是我个人的一份产业,更是对父老乡亲们的一份责任。”安志勇说。
今年受疫情影响,皮纳塔加工出口也遇到了困难。为了不让村民们的收入受影响,也为了更好地维系客户,安志勇除了画样图打模板,还自己开车挨家挨户送物料,等大家做好了再挨家挨户收集成品。“疫情期间一点没耽误赚钱。”小陈村村民安玉瑛笑道。
5月9日,是今年以来安志勇招呼大家集体加工的第一天。
加工点是安志勇的家。记者看到,一条写着“精准扶贫不落下一人,全面奔成小康家庭”的横幅就挂在墙壁的醒目位置。“让大家相信靠自己的双手一定有致富的可能,让自己不忘带领百姓致富的初衷。”安志勇时刻鞭策自己,要为父老乡亲创造更多致富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带领村民增收
成为肩上责任
在安志勇的工作间里,堆满了大大小小1000多张模板。
原来,每接到国外客户发来的平面样板图,安志勇都要对照着画出设计图纸,待客户满意后再用软件打印模型图,最终送到模具厂刻成模板。“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加工过385款不重样的皮纳塔了。”安志勇骄傲地说道。
从2009年到2020年,安志勇的客户已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跟着安志勇来到仓库,只见统一标准的700多个货箱整齐摆放着。“这大约有三十几款产品,这样的货箱我们一个月可以装满6个集装箱高柜。”安志勇告诉记者,自己目前正在与阿联酋迪拜和巴西的两个客户洽谈业务,基本已经(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妥当。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活儿从来没断过,钱也一直没耽误挣。”63岁的小陈村村民赵衍娥动作麻利地做着手里的皮纳塔。她告诉记者,平均每天能赚六七十块钱,除去农忙时节,一年下来可以赚近两万块钱。
通过手工艺品的加工出口,安志勇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带头人。“不仅小陈村村民,安志勇还为周边11个村的40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海青镇扶贫办主任张金秋说,在安志勇的带动下,村民真正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