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抓防疫保复工 云签约促招商

国际经济合作区一季度工业产值和税收同比增长均超过50%


  国际经济合作区保障复工复产,一季度工业产值和税收双提升。
  □本报记者 刘腾

  今年一季度,国际经济合作区全力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有力有序推动经济恢复增长。数据显示,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54%;重点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9%;全口径税收预计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50.5%,实现2020年开门红。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际经济合作区积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各项举措。从2月10日开始,园区就建立了企业疫情防控机制,抽调20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防疫物资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实际问题,推动了企业较早复工复产。2月底,园区所有“四上”企业都实现了复工。
  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是国际经济合作区一家生产手机智能研发设备的企业,自2月10日复工以后,一直订单充足。2月上旬,由于当时疫情影响还较为严重,园区的公共餐厅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企业复工后吃饭成了大问题,在园区的协调下餐厅采取了配送制,每天将午饭送到企业门口,贴心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满满元气”。
  “在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帮助下,一季度我们的订单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有小幅度的提升。目前企业已经完成近1000万元的订单交付额。”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振忠告诉记者。
  在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1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只有七八个员工,疫情并没有对企业的用工造成太大的影响。自2月10日复工以来,蓝科途一直处于满产状态,订单需求持续旺盛。
  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纯飞介绍,“我们推出了更薄、更高强度的7微米隔膜,受到了各级用户的好评。今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企业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
  此外,园区还通过网上招商、在线会谈、云签约等多种方式,加快新工业项目的签约、落地,引进总投资51.5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进一步筑牢园区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