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专家解读——

凸显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

  □本报记者 丁一

  7月7日上午11点半,高考语文考试结束,考生们走出考场难掩兴奋,特别是作文题目,因为与疫情相关,他们都有所准备,有信心考出好成绩。“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切中当前时事热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能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考生展示写作实力,有情可抒,有事可记,有感可发,有观点可议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西海岸小作家协会副主席、新区胶南一中教师徐增才告诉记者。
  针对此次作文题,徐增才分析表示,疫情一方面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是处于安全层面和控制疫情的需要;另一方面,面对疫情,各行各业的人们敢于担当,又让世界充满了联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存在辩证关系,这是一份完美的“中国答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命题材料本身提供了写作素材的不同层次,最萌医患照、最牛志愿者、最萌的老师网课、最坚守岗位的快递员都可用在作文中。
  徐增才给出写作主题参考:疫情挡不住人们之间的距离,同舟共济的联系更加密切;病毒无情人有情,在防疫联系中传递温暖和力量;防疫隔离中展示果断,抗疫联系中凸显温情;远离你,是为了病毒的隔断,靠近你,是为了担当与责任;防控疫情,距离与联系都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