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冬病夏治”正当时

今年三伏贴头贴将于7月16日开贴


  大夫正在为小患者进行穴位贴敷。(资料照片)

  医护人员展示自制香囊。□俞方平 报道(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陈蔚
  随着三伏天脚步临近,又到“冬病夏治”最佳时节。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康复科、针灸科、治未病科、肺病科、儿科、妇科等八大科室推出“冬病夏治”特色诊疗项目。
  所谓“冬病”是指每到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的阴寒属性疾病,而“夏治”是指在夏季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之时,使用辛散温通的药物敷贴特定穴位,扶阳祛寒,达到未病先防,祛除冬病病根的目的。
  “三伏贴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冬病夏治’诊疗方法之一,也是中医最具特色外治法中的一种,利用‘三伏天’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有利时机,通过外用膏药的药物敷贴,起到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侯可强介绍,今年的三伏贴头贴将在7月16日开贴。
  一般来说,凡是在秋冬季或初春气候较寒冷的季节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均可以进行“冬病夏治”,但效果最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以及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此外还可应用于其它系统的疾病,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冻疮及颈腰椎病变等。
  “‘冬病夏治’有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贴敷、薰洗等多种外治法,尤以穴位贴敷运用最多,这种方法通过特配的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经络,可将药物直达病所,达到治病目的。作为‘绿色疗法’,它方便、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近年来广受市民青睐。”侯可强说,区中医医院提供“冬病夏治”诊疗服务的科室能提供十多种中医诊疗方法。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天天气炎热而生机旺盛,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夏天在高温作业场所工作,如有轻度头晕、耳鸣、恶心、无力、口渴、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对此,侯可强建议,夏天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时要多休息,切莫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野外工作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并注意适当休息。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对中暑有一定预防作用,最好随身携带。

  相关链接
  三伏贴贴敷时间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4日
  中伏强化:8月5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小提示
  三伏贴敷不必过分拘泥于每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期间可任选3天敷贴,每贴间隔7到10天即可。

  三伏贴虽好,特殊人群慎用
  如今,三伏贴很热门,很多人以为有不舒服就可以用三伏贴来调理。但事实上,三伏贴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市民千万不要盲目跟风贴敷。
  敷贴部位有皮肤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过敏者,以及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其他患者,不应贴膏药。同时,孕妇、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患者,处于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的患者以及2岁以下婴幼儿,应遵医嘱,小心慎用。至于有些小诊所、美容院搭乘冬病夏治的顺风车,说三伏贴能“养颜美容”“补阴壮阳”,纯属虚假宣传,切莫上当。
  另外,健康人群也不应随意使用三伏贴,如果随意使用三伏贴有可能导致身体阴阳失调,如果需要使用三伏贴,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使用才是最安全的。

  贴敷后护理,注意这些事项
  1.忌食辛辣、海鲜、蘑菇等发物。忌烟、酒、生冷、油腻之品,可多饮水。
  2.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3.不可贪凉,少吃冷饮,空调温度不宜太低,避免电风扇直吹。
  4.衣着尽量保持宽松舒适,以免摩擦贴敷部位。
  5.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如果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反应,要及时就医。
  6.锻炼要适度,尽量避免出汗过多,敷贴药物脱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