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治世能臣丁溎蓥

  □丁绍华
  藏马天台丁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后裔中,仅明清两朝就有百余人为官,其中不乏治世能臣,丁溎蓥就是很有“干才”的一位。丁溎蓥,原名丁士龙,藏马天台丁氏十三世,字霖溥,号丽川、贡生。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授河南睢州知州。后因母亲病故,奉旨回家守丧。期满后,奉旨赴甘肃,补陇西县知县,又调任皋兰县知县。后升肃州知州直隶永平府知府、大顺广兵备道,调天津河内兵备道,兼管河务水利长尽盐运使司盐运使,署直隶按察使,钦命护理长芦盐政,兼辖山东、河南、开归、彰卫、怀庆等处地方,监督天津钞关。因政绩显著赐戴花翎,后因劳瘁卒于官。

  睢州开仓
  丁溎蓥刚任睢州知州不久,赶上黄河决口,水淹睢城。老百姓躲在树梢上,趴在屋顶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丁溎蓥临危不惧,紧急动员县衙公人,组织救援百姓脱险。他下令将已被大水冲垮了的房屋木料归在一起,绑成简易筏子,往返救援那些趴在摇摇欲坠的危房上的人们,将他们运到高地上暂栖。
  人虽救出来了,但风雨交加,饥寒交迫,好多人奄奄一息。丁溎蓥就下令大开仓廪,将县内国库的粮食先发给百姓救急。
  有官员劝他说:“丁大人,这是国库,没有圣旨是不能动的,还是先奏请朝廷批准后再办吧!”丁溎蓥说:“睢州距京师千里之遥,等到上奏下旨,来回需十多天,那时,百姓都饿死了,你开仓放粮,给谁吃?就按我的命令办吧!”他一边上疏奏请,一边开仓放粮,救民于急难之中。
  虽然大水淹城15天,但由于丁溎蓥果断开仓放粮救济黎民,睢州无一死亡者。

  兰州退敌
  丁溎蓥补陇西县时,正遇上甘肃游兵叛乱,叛军占据了华林山。华林山距兰州西门大约3里路,叛军时刻都有可能攻入兰州烧杀抢掠。
  叛军一闹,人心惶惶。甘肃总督吓破了胆,下令兰州城四门紧闭,军民昼夜不停地在城头站岗巡逻,守卫备战,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时,丁溎蓥赴任来到兰州。因城门紧闭不能从城门进,只好让人用绳子捆住自己缒入城中。
  丁溎蓥见到总督后,问起当前的临战形势,总督介绍了叛军情况和城内备战情况。交谈之中,总督惧敌之情溢于言表。丁溎蓥听了总督的情况介绍,沉思了片刻,向总督进言说:“我们与叛军应该是既斗勇又斗智,不能四门紧闭,向贼显示胆怯之意。依我之见,各城门还是应该打开,便于城中军民出入,但要重点把守西门,让贼人知我有备也。”
  总督一听,胆也壮了,马上采纳了丁溎蓥的意见,并授给他兵士六百,由丁溎蓥率领把守西门,伺机攻敌。丁溎蓥详细探明了敌方情况布置好阵势,用一场巧妙的伏击战消灭了大半叛军。接着,他又组织兵力乘胜追击,一举将叛军全部歼灭。

  如实报灾
  肃州以前有灾时,地方官谎报灾情,多领赈灾款和赈灾物资,中饱私囊。后来有人告发,朝廷非常恼火,严惩了前任州官,闹得肃州城里人人谈赈色变。
  但老天偏偏爱和肃州作对,就在丁溎蓥到肃州任职之前不久,肃州十数县遭遇大旱:禾苗枯焦,田地干裂;许多人背井离乡,别处逃生;路两边饿殍遍野。因为肃州刚发生了冒领赈灾款物的案件,虽然遭了重灾,但州县官员怕引火烧身,只求能保住自己的官职,哪里还管老百姓的死活?
  丁溎蓥到任后,见地方百姓受灾严重,不是自己能解决的,只有请朝廷免粮并救济,才能渡过难关。于是他就发公文,催促各县,査清灾情,上报朝廷,请求赈饥,但没人敢报。
  丁溎蓥大怒,痛斥了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下令各县限期如实报灾,并且亲自带人去州属各县走访巡视,调查灾情,登记造表,然后将肃州十数县的受灾之情如实上报。同时,他也客观地向朝廷反映了肃州州县官员害怕因上报灾情而引火烧身的思想状况,请求清政府按照受灾实情赈饥,并请朝廷派员来巡査监督。
  由于丁溎蓥坚持正义、实事求是,如实上报灾情,不仅拯救了州属灾民,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升为永平府知府,不久又升大名道。

  京畿抗洪
  后来,丁溎蓥调任天津道。天津道为赴京通衢,是国家之交通要道。不巧,那年雨水特大,冲毁了桥梁,淹没了大道。一时间,交通隔断,物资缺乏,百官闻之色变,朝野上下都没有主张,京城陷入危难之中。
  这时有人向皇上推荐,让丁溎蓥来督办这件事。丁溎蓥接旨后,立即赴现场察看,决定架浮桥恢复交通,将京城急需的物资先运过去,以解燃眉之急。
  于是,他组织能工巧匠,带领民工,昼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不到十天,一座30多里长的木板桥落成,大批积压物资沿着这座简易木板桥,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解了百姓的难,也救了朝廷的急。
  天津南部由于河流多、地势低,每年都积水百余里,农民吃尽了水患的苦头。丁溎蓥察看了地势,组织人开沟挖河,将积水疏通,归于大海,初步解除了水涝之灾,使农民能够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活。当地老百姓对丁溎蓥无不交口称赞,皇上听了也非常高兴,下旨嘉奖,赐戴花翎。
  丁溎蓥忠于职守,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终年48岁。朝廷降旨沿途护送其灵柩回籍。当灵车离开天津时,百姓素衣如雪,哭声震天。

  小资料
  天台丁氏源流考略
  天台丁氏,又称琅琊丁氏,是日照丁氏和诸城丁氏的合称。
  天台丁氏源自海州。初先祖嫡堂兄弟数人于明洪武年间迁至琅琊,其中丁顺(一名升)落户日照天台山下涛雒丁家庄,其后人称为日照丁氏,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是其后人;丁推落户胶县琅琊台,后来又迁至藏马山西,白马河岸丁家大村。因丁顺居住之涛雒有山曰天台,故丁推将村后之小山命为小天台,该支系文人墨客辈出,代表性人物为丁耀亢等。明朝以降,丁顺后人世居涛雒天台山下,丁推后人世居琅琊小天台山下,故琅琊丁氏(包括诸城丁氏和日照丁氏)有“海岱门第,天台世家”之称。
  日照、诸城丁氏同祖同宗,又皆一方望族,往来密切,故明末清初,清兵破诸城后,诸城丁氏纷纷至日照躲避战乱。此丁耀亢之《航海出劫始末》叙述甚详:明崇祯己卯,东兵(清兵)破济南……时见北方大家,举族南避……遥望百里,火光不绝……抵日照,以家寄涛雒宗兄给谏丁右海之村,奔而北,白骨成堆,城堞夷毁,路上无人。
  丁推落脚的丁家大村座落于今西海岸新区藏马山下,白马河畔,天台山东麓,一片肥沃的平原。她处在山东半岛东南部,是北温带南北方气候的交汇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大村丁氏人丁繁盛,“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支派遍及西海岸新区、诸城、日照等地。散处永城、鹿邑、江浦、东平、黄县、寿光、潍县、日照、莱阳、沾化、阳信、丰城、莆田、板浦、灌云等地的也很多。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