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蓝洽会”人才项目洽谈会变线下推介为线上沟通

“聊天室”里的高效“云洽谈”


  企业负责人刘立新与人才马伟伟进行“云对接”。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雪
  一个个座位被隔成“小单间”有序排列,每个“小单间”内都配备摄像头、耳麦、笔记本电脑和人才介绍牌。屏幕这边,是来自全市的企业及孵化器平台负责人,网线另一端,则是怀揣先进科研成果的海外人才。双方虽然可能相隔万里,但坐进“聊天室”,戴上耳麦,便能如同共处一室般促膝而谈……11月9日,记者在第二十届“蓝洽会”人才项目洽谈会现场看到,作为大会常设板块的它,今年换了一副“模样”。
  “受疫情影响,我们临时改变了今年洽谈会的举办形式,将线下推介变为线上沟通。每个隔间中的介绍牌,会详细介绍网络另一头等待洽谈的人才及其科研成果,有需求的平台人员可以随时拿起耳麦跟他们进行交流洽谈。”郝晓斐是山东龙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作为此次人才项目洽谈会承办方的负责人之一,她一直关注着洽谈现场双方的反馈。“交流不但未受影响,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参会嘉宾整体反馈更便捷、更高效了。”郝晓斐对记者说,本次线上洽谈会使海外人才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而提高了参会人才的整体水平。“本次活动的参会人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人才占比超过80%,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余个高精尖缺专业领域。”
  搭建“云平台”,延长“服务链”,构建“生态圈”……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今年“蓝洽会”积极求变,以“线上+线下”的新形式向广大人才推介青岛,促成优质项目快速落地。“围绕海外人才报名的重点优质项目,我们加大线上对接力度,并及时协调市有关部门和各行业优质资源,及时解决项目对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确保引进来的项目能够签得了约、落得了地。”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洽谈会空隙,记者与网络另一端等候洽谈的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临床医学专业博士马伟伟进行了短暂的线上交流。
  “虽然我人不在青岛,但心已经在青岛了。”马伟伟难掩兴奋地说,一直以来对于前往青岛创业充满兴趣的他,原本因疫情无法来实地考察而倍感遗憾,如今却又因意外获得线上交流的机会而欣喜,此次与自己线上洽谈的当地企业和相关单位匹配度都非常高。“在我们的洽谈联络群里,大家都对这种高效的洽谈模式赞不绝口。”马伟伟笑着说。
  启迪之星(北京)创业孵化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基地负责人刘立新,便是马伟伟口中匹配度很高的企业负责人之一。记者刚一起身,他便赶紧坐下与马伟伟进行了交流。
  “我们对马伟伟博士靶向脂代谢的免疫治疗平台很感兴趣,达成了后续的合作意向。”交流完毕,刘立新告诉记者,本次人才项目洽谈会采取线上交流的方式很新颖,这种改变是一种技术的革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期待未来可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结识国外的优秀人才和团队,融入到我们现有的项目,共同打造新的产业布局。”作为注册在西海岸的本地企业,青岛麒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言简意赅地表达参加此次洽谈会的初衷。“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非常多的线上洽谈交流,结识了国外不少专家和团队,他们的研发成果很受我们青睐,而他们也需要在国内找一个落地企业进行强强合作,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刘洋告诉记者,此次洽谈会双方收获颇多。作为本届“蓝洽会”启动的“蓝创微云”生态圈成员之一,刘洋表示将长期致力于为拟落地本地的人才项目提供落地创业、技术合作、风投融资等多维度、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

  ■嘉宾访谈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传华:
  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如何吸引年轻人才、留住年轻人才?我认为青岛是创业的城市,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担当了一系列国家重任,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我们也需要千千万万高层次人才一起携手创业。青岛其实一直在“创业”的路上,这种创业的基因和人才的成长一脉相承。当前我们正在打造高效政务服务生态,对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支撑。未来的青岛,一定要为人才提供各项有力支撑,为人才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热带雨林式”生态。

  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曲波:
  汇才聚智做好“四个加法”
  西海岸新区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推出一系列人才新政和产业扶持政策,人才“虹吸效应”初步形成。在吸引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打造国内一流汇才聚智区方面,我认为可用四个加法来说明:第一个是“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创新招才体制、优化引才机制、做优人才政策;第二个是“产才融合+强链补链”,聚焦产业链精准引才、打通资金链赋能兴业、做强服务链助力引才;第三个是“市场配置+平台思维”,依托赛会平台、拓宽开放平台、建好事业平台;第四个是“评价激励+扶持奖励”,按贡献大小奖励,调动人才成长积极性,按引才成效奖励,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代谢物组学团队负责人崔球:
  科技人才在新区有用武之地
  把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HA产业化项目落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是宏观方面,西海岸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利好措施,我们研究所主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因此非常看重西海岸对相关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在微观方面,我们在西海岸的落地企业本身具备足够的实力,设备配套、人才配套以及技术背景都能够承接我们的技术落地。除此之外,在人才生态方面,我们对西海岸的感受是比较务实,作为技术型科研人员,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

  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博士张弛:
  希望为西海岸发展贡献力量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如今发展极为迅速,很荣幸我的医用级褐藻胶前体产业化研究及高值化产品开发项目在本次大会落户西海岸。我的专业是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方向,跟西海岸新区目前对于化工产业的需求非常“对口”。通过这次“蓝洽会”搭建的平台,让我有了对接的方向。西海岸新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极为重视,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科技创新上,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平台。希望能在西海岸新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西海岸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2018年青岛西海岸新区“顶尖人才”李华荣:
  “亲情式”服务留住高端人才
  “蓝洽会”这个平台让我们发现了西海岸新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并促使我们在此落户。来到西海岸新区以后,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之后,相关部门仅用两三个小时就决定给予我们全力支持,作为企业方,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西海岸新区全心全意服务企业的态度。青岛的人才政策很不错,而西海岸新区的人才政策给我的感觉尤其好,比如西海岸“梧桐树”聚才计划、“惠才通”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等,让我们感受到西海岸新区“亲情式”的服务体系,“来了就是新区人”。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