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的“人民逻辑”
□ 胡文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通过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大指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大举措,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用23679来概括。“2”指的是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3”指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三感”,“6”指的是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六个新需求,“7”指的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9”指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等“九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党将带领人民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奋斗。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物质文化两大需求;以科学的制度建构实现人民群众的“三感”;以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六新”要求;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来实现“七有”,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以全面系统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现人民新期盼的“九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劳动人民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支撑着人类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价值追求最高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可以说,十九届五中全会集中体现的“人民逻辑”深刻反映出我党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只有全心全意才能赢得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党长期执政的根基才能牢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问题,不断调适,实现自我革命,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是重要政治密码。
(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工会主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