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村落”孙家屯的峥嵘岁月
□史新
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山南麓的藏马镇有个红色村落,叫孙家屯。村子不大,却有着藏马山区最早建立的党支部和抗日自卫武装,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有六位英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壹
孙家屯早期党支部和抗日自卫武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铁蹄很快踏上了山东青岛。正在青岛市立中学读书、已接受进步思想的孙家屯籍青年陈培琇和陈建华,在青岛已无法完成学业,不得已转学到诸城十三中借读。广大学生积极要求抗日,到省政府请愿,却没得到答复,学校还被责成无限期放假。陈培琇和陈建华,不得不回到家乡孙家屯。
1938年2月,驻守青岛胶州的日军相继占领了王戈庄和泊里。偌大的中国难道就放不下一张书桌吗?苦闷中的热血青年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很快,孙家屯附近的崔家滩小学校长崔仁卿等拉起了一支六十人的抗日自卫游击大队,陈培琇和陈建华等也加入其中。由于缺乏党的领导,游击大队在泊里遭到了日军和土匪武装的袭击。早就在学校对共产党有所了解的陈培琇和陈建华,决定寻找党组织和八路军。他们相信共产党八路军才是抗日的先锋。陈培琇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八路军诸城办事处,并见到了八路军办事处的军事部长张鲁东。在这里,陈培琇经过党组织的培养考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陈效先,意为从此决心效力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几个月后,陈建华也在小刘庄由刘干介绍入党。
入党后,陈效先的公开身份是小学老师,他积极配合党组织在大崔庄、大马家疃,后羊栏沟、孙家屯等村秘密发展了大量党员,仅孙家屯一个村就发展十几名党员。
1939年11月,中共孙家屯村党支部成立,陈建民为党支部书记。这是孙家屯村最早的党支部,也是藏马山一带最早的村级党支部。村党支部建立后,首要任务就是组织群众反抗日伪侵略和压迫,抗捐抗税,并在上级党的指导下,利用合法途径取得村级政权的把控,党员丁维华被推举为村保长。
有了村党支部,建立一支抗日自卫武装势在必行。1940年春节过后,一支由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为班底的孙家屯抗日自卫队正式成立。同年6月,为争取武器装备,孙家屯自卫队加入到抗日比较坚决的高警吾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并被编为独立连二排,后改为独立营二连,陈建民为连长,陈效先为指导员。但这种编制仅存了两个月的时间,国民党顽固派互相倾轧,十二团(也叫六支队)团长、土匪出身的李永平,袭击了驻扎在逄家台后的高警吾部,统治了该地区,独立连被迫解散,但还是秘密留存了几只长短枪,以备村自卫队的发展壮大。
贰
发生在孙家屯村及周边的战斗
1941年春,李永平在消灭高警吾部后,孙家屯一带全部纳到六支队的势力范围。李永平与诸城县长兼国民党独立二师师长张步云矛盾激化,张步云联合胶县姜黎川部进攻李永平部,处在青岛、胶县与泊里、日照交通要道上的孙家屯,成为双方对峙和拉锯的主要战场。
孙家屯村党支部在积极组织群众撤离的同时,分析认为国民党顽固派姜黎川部消极抗日,疯狂反共,对共产党胶县工委大肆破坏,并进攻杨家山里,屠杀我革命群众;李永平虽是土匪出身,却还没有完全倒向日军,名义上还是抗日的队伍,遂决定帮助李永平打好孙家屯守卫战。
正月初七佛晓,姜黎川部开始进攻孙家屯。李永平守军三个中队在孙家屯抗日自卫队的协助下坚守阵地。姜黎川部动用迫击炮进行狂轰,战斗历时一个上午,村子始终没有被攻破,姜黎川部不得不撤退。
这次战斗中,孙家屯共产党领导的自卫队给李永平守军中的李之信中队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后来的“讨李战役”中,他率胜水据点的伪军全部投降我八路军,是此次战役中唯一一个成建制投降的日伪中队,他本人后来也被我党派往青岛做地下工作。
1943年3月,李永平公开投降日寇,大肆抽取壮丁扩充队伍,一时间兵力扩大到六千多人,建有大小据点五十余座。为消灭这股日伪军,1944年7月,八路军滨海军区决定发起“讨李战役”。孙家屯籍的陈效先,陈建华和陈祝三、丁霖沛等坚守在敌人内部的同志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敌人各个据点的情报,为这次战役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村内的党员也积极投身到战役中,陈培连、丁继尧、陈培环、丁胜均等人被派往八路军部队做向导。从7月23日到8月2日,除泊里中心据点和高戈庄等个别据点外,外围日伪据点全部被我八路军拔掉。
周边地区解放后,盘踞在泊里和高戈庄的日伪军,对孙家屯党员和百姓恨之入骨,必然要进行反扑和报复。
1945年农历七月初七,高戈庄据点刘均伪团长带二百多伪军突然包围了孙家屯。村内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迅速转移到附近山上,以伪保长身份为掩护的丁维华坚持留下来,最终被敌人诱捕。党员陈培连在山上藏匿几天后,决定回村侦探情况。他进村后就被敌人发现,但对方并不知他的身份,将他抓进村公所烧水。从两个哨兵的闲谈中陈培连隐约听到:这个村的村长昨晚被活埋了。陈培连当即挑起一担水桶,对哨兵说:这水是懒水,没法喝,我去河里挑担甜水。等到河边,陈培连扔下水桶,沿着庄稼地逃到山上,迅速向上级组织汇报了村里的情况。组织决定,孙家屯已经暴露的党员同志,全部撤离到解放区,分配合适的革命工作。
由此,孙家屯十多人走向了职业化革命道路,建国后很多都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陈效先曾任安徽省公安厅一处处长,省劳改局副局长;陈祝三曾任河南省洛阳市外贸局党委书记;陈建华曾任山东铝厂党委书记;陈培华曾任高密县卫生局局长;陈建民曾任山东省商业厅正处级干部;丁经华曾任上海杨浦区手工业局党总支书记;陈培连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转业后任孙家屯村党支部书记。
叁
为革命献身的孙家屯六英烈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些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牺牲了的先烈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孙家屯先后有六位英烈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
丁霖沛(原名丁慰民)、丁维华,是孙家屯村牺牲在隐蔽战线上的两位英烈。丁霖沛受组织安排,打入六支部内部,从事敌情报收集工作。在“讨李战役”中,他和本村同样打入敌人内部的陈祝三等同志一起,先后收集了各个敌伪据点的兵力分布和武器配备等情况,回村汇报给陈建华,并由陈建华汇总写成报告,提供给“讨李战役”指挥部,对取得战役的胜利起到很大作用。1945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丁霖沛被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逼迫其交代出同伙,但他视死如归,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保护了自己的同志。疯狂的敌伪汉奸在泊里将他活埋。
丁维华是孙家屯早期入党的党员之一,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以村保长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5年农历七月初七,驻高戈庄的李贤斋(李永平已死,李贤斋继任)部下伪团长刘均,派兵包围了孙家屯。得知情况的丁维华,坚持让其他同志撤出,自己留下与敌人周旋。狡猾的刘均用开会的名义诱捕了他,要求他引出陈建华、陈效先、陈建民,还许诺让他们做官。丁维华假意应承找人带信,实则用密语告诉同志:不要上当,火速离开。虽然后来组织也对其进行营救,但丁维华最终还是被敌人杀害。
丁奉钧、孙建秀、丁同林,是孙家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三位烈士。1945年底,泊里战役结束后,青岛海西地区除薛家岛、灵山岛外全部解放。解放后的孙家屯人民积极支援前线,先后有十几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有人立下赫赫战功,有人光荣牺牲。其中,丁同林于1947年10月在解放掖县战役中牺牲;丁奉均于1948年9月在解放济南战役中牺牲;孙建秀于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
陈培琪是孙家屯革命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的英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少年时就跟随哥哥陈效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并利用自身年纪小不被敌人注意的特点,为党组织和抗日自卫队秘密会议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陈培琪显示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机智,多次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随哥哥进入部队后,陈培琪在战斗中头部受伤,留下后遗症,加上当时战斗频繁,环境异常恶劣,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他不幸病逝,年仅十八岁。
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的孙家屯村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2019年,孙家屯村建成青岛市文明乡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