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街居民的一封信
广大居民朋友们:
为深入推进“食安青岛”建设,保障居民朋友们舌尖上的安全,现向广大居民们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相关知识:
一、食品安全小常识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不要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若蛋白质类食品发黏,碳水化合物有发酵味、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无证摊贩处购食物。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二、怎样判别伪劣食品?
牢记《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即防“艳、白、反、长、散、低、小”)。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质疑其是否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等化学品。三防“长”。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六防“低”。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大多有“猫腻”。七防“散”。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熟食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三、怎样辨别保健食品非法宣传五大“陷阱”?
1.“药到病除”不可信。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其产品功效,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并称“药到病除”,这严重欺骗了消费者。
2.“健康讲座”为促销。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假冒专家、教授进行“养生”讲座,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盲目信任这些介绍,从而选购了假冒保健品。
3.“免费活动”为洗脑。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吃亏”的心里暗示,不知不觉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4.“权威证明”属虚构。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医疗机构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科学或研究发现”等方面内容。
5.“专家义诊”有骗局。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体检后他们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不少老年人因此被诱骗,购买了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