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一家三代,六十载铁路缘

对朱见臻一家来说,除夕夜吃顿团圆饭成了一种“奢望”


  朱见臻负责指挥青岛西站的接发列车工作。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青岛西车务段,朱家三代人名气很响。1930年出生的朱光佑,如今已经91岁高龄,曾任芝兰庄站车站值班员,其儿子朱见臻现任青岛西站车站值班员,孙子朱峰现在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调度所调度员。自1958年开始,朱光佑便在铁路上从事行车指挥工作。1958年至2021年,朱家三代人见证了中国铁路从缓慢行进的昨天到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见证了曾经举步维艰的中国铁路走到了如今的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西站,听朱见臻讲述他们一家三代人与铁路的故事。

  41年见证铁路发展巨变

  初见朱见臻是在青岛西站值班员指挥室,当时的他正在认真看着大屏幕上一条条外行人看不懂的线。
  朱见臻向记者解释说,一趟列车从进站到开出,中间要经过预告列车、确认接车线、布置进路、交接行车凭证等十多个作业环节,其间,需要向车务、车辆、机务等各岗位下达几十个指令。
  “就拿与司机的联控来说吧,有时候遇到对方未及时回复的时候,我会反复呼叫,直到对方能一字不错地复述联控指令。如果联控时出现一点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朱见臻说。
  朱见臻是个很健谈的人,虽然年过半百,却是精神抖擞。“我从1980年到铁路上班,几乎所有工作都干过了。现在做的是车站值班员的工作,别看出力不多,责任可不小。车站值班员是行车的指挥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责任非常大。”朱见臻说,父亲和儿子也都做过这项工作。
  朱见臻告诉记者,从业41年来,他经历了大大小小七八个站的建站和几次设备改造。“我比我父亲幸运,因为我赶上了铁路大发展的好时候。我刚来的时候,信号灯是煤油灯的,设备也是苏式的;现在不同了,设备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给人减轻了很多负担。像这样的值班员指挥室,原来可能得需要十几二十号人,现在一两个人就行。”

  耳濡目染子承父业

  谈及自己初入铁路行业,朱见臻直言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父亲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对铁路有很深的感情,现在我儿子也在铁路工作,目前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调度所调度员。”因为戴着口罩,记者看不清朱见臻的表情,但从他的话语中却能听出他心中的骄傲,这份骄傲是对父亲、对儿子,也是对自己这个铁路世家。
  朱见臻告诉记者,父亲虽然已经退休了,却还时刻惦记着铁路,每次从电视上看见中国铁路又有什么新突破了,总会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询问情况,言语间满是激动和兴奋。
  父亲虽然干了一辈子铁路工作,但是像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这些地方他一个也没去过。为了让老人感受现在中国铁路的发展,这两年,朱见臻一有时间便带着老人坐高铁去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父亲坐在高铁上非常高兴,一路上不知道说了多少个好,我感觉从来没见过父亲那么高兴。”
  提起儿子,朱见臻的话语中也是满满的骄傲。据他介绍,儿子朱峰是一名退伍军人,当时考试成绩很不错,可以选择的工作比较多,但是在他和老父亲的建议下,儿子最终也选择了铁路工作。
  一家三代,薪火相传,子承父业,对于他们来说,伸向远方的钢轨不仅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大变迁,更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除夕坚守工作岗位

  春节不能团圆,在朱家是一件平常事儿。朱见臻说,从自己的母亲再到自己的妻子,都深知坚守岗位、安心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除夕夜朱见臻和儿子都回不了家,这已经是他近几年在车站过的第三个春节了。即便有时候他可以回家,他也会主动留下来,把回家的机会让给年轻人。“父亲他非常理解我们,从来不要求我们过年回去看他,每次都会提前打电话嘱咐我和儿子好好工作、注意安全,别操心家里。”朱见臻回忆说,“现在想想,好像父亲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的事不用管,你只要安心工作,站好今年最后一班岗’。”
  朱见臻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铁路人,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如果从上班到退休都没出过安全事故,那就算是很大的成功。“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没出过事故。现在我和儿子每次打电话老人都会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平时多学习多锻炼,精进业务,这种对工作的态度真的是一种家风传承。”
  采访接近尾声,朱见臻告诉记者他还有两年多就要退休了,谈及退休后的规划,朱见臻脸上露出微笑,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嗓门:“坐上高铁,风驰电掣般地驰骋在祖国大好的山川锦绣间,感受下中国高铁闪电般的速度。”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