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无心插柳种南果 凤梨香飘西海岸 

瞄准农旅融合新风口,王芬学打造的八零小伙家庭农场名气越来越响


  王芬学展示还没有成熟的凤梨幼果。

  园区工人正在进行除草作业。
 □文/图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张家楼街道>>
  八零小伙家庭农场
  春天是踏青的好时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寻一处诗意桃源,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是再惬意不过的事。在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有这样一个农业园区,里面不仅能见到凤梨、香蕉等南方水果,也能采摘黄瓜、西红柿等本地果蔬,同时各种娱乐休闲项目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体验到独有的乐趣……这里就是八零小伙家庭农场。近日,记者走进园区,对话园区负责人王芬学,听一听他的现代职业农民成长记。

 无心插柳
南方凤梨扎根新区
  外形似兰花,植株不算高。在八零小伙家庭农场,记者见到了北方地区不多见的凤梨植株。“园区里能种植成活凤梨,完全是无心插柳的结果。”王芬学笑着说,“我的孩子爱吃凤梨。2018年,我有一次给孩子买凤梨时,看见水果摊那儿有很多割下来的凤梨头,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摊主要了三个回家栽种。”
  回家后,王芬学先用盐水对其进行消毒,然后栽种在温室大棚里。“插上后就没管过它们,对于结不结果我也没有期待。”王芬学说,因为朋友曾经规模化种植过凤梨,他就跑到朋友那里取经。“专家跟我说要想让凤梨结果,就得使用一种植物调节剂进行人工干预。但是我们园区的所有瓜果蔬菜都不使用药物,所以我也就没对这几棵凤梨使用。”对农作物品质有着自己坚持态度的王芬学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坚持让凤梨自然结果,自然成熟。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某天,来采摘的顾客无意间发现暖棚中的凤梨开花了,这让王芬学兴奋不已。“开花说明植株成活了,下一步就看能不能自然结果成熟。”从此,王芬学对这几棵凤梨的关注开始多了起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开花的凤梨在植株头部长出了小果实,后来又长到植株承受不住弯折,王芬学这才采摘试吃,“味道跟买回来的不一样,甜度非常高,朋友家人一致好评。”通过这件事,王芬学对种植凤梨有了信心,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他采用扦插的方式对凤梨进行了扩大种植,目前园区里栽种的凤梨植株数量已经达到一百余株。“去年,我们对园区成熟的凤梨进行了对外销售,因为坚持自然成熟,每个凤梨的价格在七八十元左右,虽然价格不便宜,但顾客的购买热情仍然非常高,追求产品品质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王芬学说道。

  包容万千
  农业园成了“百果园”
  王芬学是个“80后”,是土生土长的张家楼人。初中没毕业的他打过工、卖过菜,也上过班。2014年5月,他和妻子在开城路旁开始创业。据悉,王芬学家原有5亩农田,2013年底又流转进了近百亩地,他和家人自2014年开始种植草莓。“开始就两个大棚,总共3亩地。”这两个大棚中的一个从当年元旦草莓上市到第二年5月份下市,净利润8万元。看到实实在在的高效益后,王芬学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品种。如今,他的园区内有38个大棚,种有葡萄、蓝莓、火龙果、香蕉、百香果、凤梨、荔枝等,还新加了五谷杂粮的农耕体验,简直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百果园”。
  从最早的草莓采摘,到如今的耕种体验,传统的农业园已经和观光旅游深度融合。2016年,王芬学又引进了巴马香猪、孔雀、珍珠鸡、波尔山羊等饲养,向养殖业拓展。“以前是卖农产品,管好质量就行,现在是卖服务,得提供私人定制。”王芬学笑着说。
  在做好园区美化的同时,精品果蔬采摘体验、休闲农事体验、生态农产品直供、喜庆宴会接待都成为农场的特色服务。“做别人做不了的休闲园区综合体,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王芬学把自己的创业归功于这句话。如今,客人来农场前,客服人员都会提前沟通,根据对方需求提供专属的游玩方案,这种“私人订制”服务为农业园提高了客流量。八零小伙农场在张家楼街道和新区甚至岛城名气越来越响。

  拓宽产业
  先进经验得到推广
  “2018年开始,园区逐渐探索学生研学旅游新模式。”王芬学告诉记者,八零小伙农场研学基地以农耕体验为主题,将研学体验传统化、细致化、深刻化。“我们将现代农业的管理穿插在体验之中,让同学们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家可以把体验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王芬学说道。
  王芬学坦言,能将休闲园区综合体的路子越走越宽,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培训。2017年,他参与了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培训中心有限公司的培训,去外地田园综合体学习先进经验。“学艺”归来后,王芬学的园区里新建成了以花卉果蔬为主题的生态餐厅,能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新增了户外拓展区,配上多种娱乐及训练设施,农业园“跨界”接起了团队拓展的订单。
  记者在王芬学的办公室里看到,一块“农民田间学校”的牌匾挂在正面墙上显眼之处。“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不断增加,我们的种植和园区管理经验也在不断增加。”王芬学告诉记者,近年来,很多人慕名而来学习农场生产经验,“我们开诚布公地把经验分享出来,让大家少走弯路,能够在农业项目上有好的收获。”

  记者手记
  人才兴,则乡村兴
  憨厚质朴的张家楼“土著”王芬学,用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打造出了八零小伙家庭农场这样一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逐渐成长为现代职业农民。靠着敢为人先、不断尝试的精神,王芬学的农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远走越远、越走越宽。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西海岸新区大力创新工作举措,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积极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促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年轻人去干事创业,从不同方面聚集力量,振兴美丽乡村。
  近年来,像王芬学一样扎根新区农业项目的人才大量涌现,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作为,在历练中增经验智慧、壮筋骨、长才干,在西海岸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和汗水,施所能、展才华、显身手,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