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上岗,生态园更靓
中德生态园各社区成立专业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逄瑞霞对垃圾进行分类。
□文/图 本报记者 刘腾
每天早上7时,中德生态园垃圾分类指导员逄瑞霞就会准时出现在沃邦社区。她全副武装,推着工具车准时来到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开始忙碌。
逄瑞霞找出橡胶手套戴上,手握半米长的铁夹子,夹出一大袋垃圾,倾倒在一个塑料盆里进行分拣,三下五除二就将袋中未分类好的垃圾投放进对应的垃圾桶内。
早高峰时期,社区居民陆续携带大袋小袋的垃圾,来到逄瑞霞所在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投放垃圾。这时,逄瑞霞会立即上前,按照一开、二看、三提醒、四分拣、五记录的“五步工作法”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现场指导。
“有些居民垃圾分得特别好,时间长了,我也就给他们开‘绿灯’,不耽误他们的上班时间。对一些分得不太好的居民,我们会指导他们正确分类。”逄瑞霞告诉记者。
对于居民常分错的一些垃圾,逄瑞霞会将其作为重点指导居民。“像榴莲壳、牛大骨、海鲜贝壳等不是厨余垃圾,都是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投放至厨余垃圾桶后,装厨余垃圾的垃圾袋要再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内……这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
居民们垃圾分类做得越好,逄瑞霞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每天早上7时到9时,她最少能分拣八九桶垃圾,多的时候能够分拣十余桶。
从去年1月6日青岛市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到10月份中德生态园区域内的各个社区组建起专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已经逐渐开始深入人心。
在逄瑞霞工作的沃邦社区,一共有40余个分类垃圾桶,3名垃圾分类指导员。除了早上逄瑞霞工作的2个小时,还有晚上6时到8时这个时间段。“我们三个人一天两班,就是要守好这些垃圾桶,快速给垃圾分好类,等着垃圾车来清运。”
2个小时里,逄瑞霞将分拣好的垃圾投入垃圾箱,弯腰次数超过500次,倾倒垃圾50盆以上……分拣完垃圾后她也不得闲,还要到社区的广场、停车场转一圈,捡拾地面垃圾,做好社区的保洁工作。
回忆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的情景,逄瑞霞说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而是记不清垃圾应该如何分类。“每天学、背,在家做饭时背,洗漱时也背,就怕掉队。还好我们学习了顺口溜,‘能卖钱蓝桶桶,易腐烂绿桶桶,有害有毒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就这样,最后终于记住了……”现在,逄瑞霞顺口溜都不用想,就能把垃圾分得又好又快,她坚信,自己都能学会的垃圾分类法则,社区的居民们也一定都能学会。
陪在家人身边的时候,逄瑞霞说得最多的也还是垃圾分类。“我跟家里人说要好好做垃圾分类,大家分得好,像我一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在工作时就能轻松一点。过年那几天,见到亲戚朋友,我也会问一嘴,垃圾分类了没?在我的号召下,亲朋好友的垃圾分类意识可是提高了不少呢!”
记者看到,由于长期在低温环境里工作,逄瑞霞的手不仅有冻伤,还有被尖锐垃圾划伤的疤痕以及渗入手掌纹理的脏污。“最大的愿望是早日‘下岗’——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做好垃圾分类,就不需要我们这些垃圾分类指导员了。我寻思这一天不远了。”逄瑞霞笑着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