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抓党建强班子,引产业促增收,拼搏21年把一个经济薄弱村带成乡村振兴模范村——

敢为人先丁连国


  丁连国当起民俗博物馆讲解员。□记者 王培珂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毕海虹
  “丁书记,上哪忙?”
  阳春三月的晨光里,大个儿汉子从村子中心街风风火火奔走而过。街两侧商铺鳞次栉比,村民们此时正纷纷开门营业,见怪不怪、笑眯眯地递上日常问候。
  “又来了一个参观学习团,正要从咱的民宿去村史馆,我赶紧去当当义务讲解员。”头也顾不上回,“丁书记”脚下生风,直奔村西头的村史馆而去。
  风风火火21年,带领村民开辟富民增收渠道,将负债40多万元的薄弱村变成年入百万元的经济强村;当头雁抓党建强班子,带领党员干部学先进学标杆,凝心聚力,打造一支倾心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现如今,筹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导不同项目错位发力、吸引优质项目再落地,打造集文化、教育培训、旅游、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标杆……这位村民口中敬重、热爱的“丁书记”,就是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西南庄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连国。

  党员名片 
  丁连国,男,57岁,退役军人,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西南庄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荣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省、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及“劳动模范”“最美村支书”“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五周年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代表。
  
  敢打硬仗
  薄弱村成了模范村
  跟上丁连国的脚步,西南庄新村的秀美便如同春风般扑面而来。
  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丁家学派书法家手绘的商户牌匾、温馨舒适的农家特色民宿、充满时代气息的乡村记忆陈列馆和红色党史馆,远处的牡丹园玻璃暖棚上,太阳的光芒还在点点闪烁……
  “天暖和起来了,这几天咱的民宿客人也多起来了,预计清明小长假将迎来今年第一波客流高峰。”民宿中,村民丁进芳正在清洁刚刚退房的屋子。近几年,在丁连国的带领下,村里不但抓住引进牡丹园大项目的机遇流转了土地,还将20余处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宿,游客点单、农户做菜,打响了具有浓郁鲁乡风格的“丁家全席”招牌,发展起乡村旅游。“不少城市游客成了咱的回头客,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丁进芳笑道。
  “作为村子的当家人,他敢想敢干,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每一个发展机遇,抓住一切机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推动村庄发展。”大村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政协委员联络办公室主任张贤成感叹道,别看现在的西南庄村村美人富产业足,21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负债40余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没有产业,村民收入单一。”
  转机发生在2000年,当时只有36岁的丁连国“临危受命”,担任起西南庄村党组织书记,一条“党建领航、产业领跑、文化领军、服务领先”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从此风火启程。

  敢吃螃蟹
  农业村蝶变产业园
  “村庄能有现在的发展,都是一点一点拼搏出来的。”刚接任村书记时,看着负债累累的“家底”,这位做事雷厉风行的“老党员”也一度心里“打怵”。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村里工作做成、做好,就一定得拿出“敢吃螃蟹”的勇气。
  如何把老百姓从土地中解放出来?2002年,村里的山栗子、地瓜、芋头等农产品大获丰收,但市场低迷,如何打通销路成了摆在丁连国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眼看村民一年的收成就要付诸东流,丁连国当机立断,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成立了原胶南市第一家农业协会——大村果蔬协会,又组建了青岛龙马经济服务中心,通过帮村民包装产品打通销路,让农产品卖上了喜人的价格。“跟着这个年轻的村书记赚着钱了,村民心里都服气了,村里有什么事都愿意配合他。”村民丁建坤表示。
  为让村民进一步增收,2006年,丁连国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机遇,在村里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龙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把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管理、统一收购,促进经济增收。经过合作社的推动,西南庄的特色农业产品小有名气,村民收入稳定了,日子有了起色。但丁连国并没有满足现状,他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及周边乡镇开拓眼界、学习取经、解放思想。回来后,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他根据村庄自身实际,确立了村庄“一点两线”“东拉西拽”的发展模式,先后建设了桑蚕养殖基地、肉食养殖小区,带火了经济发展一条街。同时,依托推行的产权制度,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花果茶”产业,打造了“龙马石锅”等产业品牌。
  2016年,镇上引进占地千余亩的青岛城发国际牡丹产业园项目落地西南庄。丁连国喜上眉梢,他意识到大项目将为村庄发展带来不少机遇,于是,他将村庄发展与城发国际牡丹产业园嫁接融合,采用“企业+村庄”“企业+农户”双加模式,成立丁家大村旅游开发公司,积极吸引村民入股,引导村民全员参与,盘活村民闲置房屋,打造村庄文化休闲、民宿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他还学习借鉴“兰陵模式”,将生态经济融入村庄发展,打造占地200亩的村西“南荷北竹”景区、“茶园”小区、“生态菜园”小区,逐步形成花、果、竹、茶围村生态产业观光长廊,实现村庄与城发国际牡丹产业园在发展空间上的无缝融合,构建起“村在园中、园村共生”的发展格局。
  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丁连国又瞅准剩余劳动力市场和港口企业劳动力缺口,2020年成立新区首家村党支部领办的农村劳务公司——青岛鑫农源劳务工程有限公司,既解决企业用工难,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敢当头雁
  组织力凝聚战斗力
  “有了产业带动,现在村集体资产达到了2000多万元、年均村集体收入也得有26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万元,全村有100余户村民脱离了‘土地依赖’。”丁连国自豪地告诉记者。
  “这个成绩与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分不开的。”他表示,一支充满活力、服务百姓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带动村庄产业振兴,群众富足。他上任第一把“火”,就是夯基筑台抓党建强班子,扎实做好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定标准、严规矩、明底线,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增强干部党员的集体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他还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德、孝、睦、学、勤”五位一体的党员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有效激发“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头雁效应。
  “学习加上开展党员冬春训、主题党日等活动,现在党员村干部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就是村庄形象,在其位谋其政,要好好为人民服务。”64岁的西南庄村党员丁培友告诉记者,丁连国上任后,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增强了,村民对村庄事务参与度也明显提高。为此,村里建立了“支部微信群”,接收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随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并把党员“承诺践诺榜”上墙,成立村民议事会,建立“村民热话台”,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创办“大大小小村内事、是是非非大家谈”黑板报,拓宽畅通了线上线下党群交流渠道。

  敢辟新径
  新村庄要走融合路
  “今年,我们跟几家高校的专家教授做了论证,准备依托西南庄所拥有的丁家里文化、红色村史文化,结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党史教育培训等产业,打造一个‘党史+’的全新业态。”丁连国告诉记者,随着村庄规模的优化调整,西南庄与周边的河外村、前尧村、大尧村、大石岭村、小石岭村等优化整合为西南庄新村,丁连国成了新村的当家人。
  新村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把产业振兴“盘子”做大?丁连国又站到了新的起点。
  “还是要以党支部联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强村’班子好、干部强的优势,从党建培育、产业布局、文化创建等方面强化协同发展,提升班子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丁连国表示,他跟几个村的负责人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设想把几个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连点成片”,用“一票通”模式让不同项目错位发力,吸引各个取向定位的游客,打造利益共同体,协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招引更多优质生态农业项目,打造集文化、教育培训、旅游、康养于一体的基地,让村民过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花香、听得乡音、吃得农饭、记得乡愁”的美好生活。

  记者手记
  用奉献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奋斗的精神激发前行的力量。
  农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
  34年党龄的丁连国,就是竖立在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面旗帜。高奏党员先锋序曲,他把西南庄村党组织打造成了一座坚强堡垒,把负债40余万元的薄弱村,变成现在村集体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年均村集体收入260多万元的致富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底子薄弱”到“身强体壮”的蝶变。
  采访中,回忆21年奋斗的艰辛与收获,丁连国几度落泪——青春为弦,奉献为谱,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更是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
  当干部就要带头,带头干事、带头吃亏、带头吃苦。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丁连国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铮铮誓言。

  百姓心声
  西南庄老党员丁培友>>党支部成为活力源
  我今年64岁,是西南庄村的一名老党员。年轻时我在外上班,不经常回村里。但每次回村,我都能切实感受到村里的变化——记忆中落后贫穷的家乡慢慢变了模样,乡村风貌越来越靓丽,村庄产业越来越壮大,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足。退休后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也投入到建设家乡、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来。
  村庄的改变,源于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便是从2000年丁连国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开始的。
  在丁书记的带动引领下,村里建立了村干部常态化学习制度,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开拓了大家的思路眼界;建立了“村民热话台”,创办了“大大小小村内事、是是非非大家谈”黑板报,这些“接地气”的新办法,让村民心里话有地说,拉近了干群关系,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转变。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随着支部对发展对象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发展,支部活力大大增强。
  党建引领聚集民心所向,当初建设村史馆时,丁书记一呼百应,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是把自己家中珍藏的老物件贡献出来,放在村史馆中诉说西南庄村发展的故事……
  西南庄村民王献香>>产业带来了好日子
  过去,村里不仅环境卫生差,而且整条街上就有五个做生意的,我们家里的收入基本就是依靠种地,但现在你看咱西南庄:大马路宽阔整洁,绿化规整有序,沿街门头房整齐好看,村里到处都是生活的幸福味道。
  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丁连国书记抓产业,促增收说起。
  2019年,在丁书记的带领下,丁家里民宿项目开始筹建。我通过应聘,成了丁家里民宿餐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三千元左右,这份工作不用出村,也耽误不了家里的活,对于我们来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心满意足。
  现如今,村里的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我们农民真正从传统农业中解放了出来。在丁书记的带领下,村庄主街沿街的20多间集体房屋改建成了我们村的第一条商业街,成了十里八村的“商圈明星”;我们还种植桑树发展养蚕,发展“肉食养殖小区”,有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制作的鞋子卖到了韩国、日本和新加坡……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