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扇贝丰收价翻番
琅琊镇东港头网格村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渔民增收

渔民对打捞上岸的扇贝进行清洗。□记者 梁玉鹏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风轻天净,海鸥翱翔。近日,在琅琊镇东港头网格村附近的海滩边上,几名渔民围着一台扇贝清洗机忙碌着。“这些扇贝都是渔民刚刚打捞上来的,要抓紧时间清理,批发商一会就来收货。”琅琊镇将军台社区党委书记解传波正在旁边房间里给出海打捞扇贝的渔民准备饭菜,“他们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吃早饭呢,一会忙完才能休息会。”解传波一边搅着锅里的稀饭一边说道。
琅琊扇贝迎来丰收年
嘀嘀……说话间,一辆海鲜运输车停在了门前,从车里走下来的海鲜批发商名叫黄波,是专门从城阳区过来拉扇贝的,“我拉咱们这里的扇贝很多年了,因为海域位置的原因,琅琊的扇贝个大味美,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黄波告诉记者,现在基本是一天一趟的节奏,每次大约能拉一万多斤,现在正是扇贝肥美的季节,市场的需求量比较大。
解传波在现场告诉记者,扇贝总体养殖量低,与去年相比,今年扇贝的批发价就翻了一番,“主要是因为最开始进苗的数量就少,不过今年的收成还是不错的,扇贝养殖可以说是丰收年,再加上价格高,今年的收入应该能达到去年的150%。”解传波说道。
规模化养殖拓宽致富路
“以前也就挣三四十万元吧,去年得七八十万元,加入合作社后,收入蹭蹭涨。”琅琊镇东港头网格村村民王亮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由于养殖户们分散经营,自己联系客户,养殖规模不足,所以价格也上不去。“成立了合作社,养殖规模上去了,我们出去对接烟台、潍坊等大客户,并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品质上去了,价格也提高了。”解传波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东港头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养殖规模上去了,购买种苗也能把价格降下来,降低养殖户成本。
自去年5月东港头网格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该合作社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发展规模化扇贝养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还积极组织社员出去学习,开阔眼界。王亮说:“以前就养了五千多笼,出去一看,扩大规模才能形成竞争力,于是就又养了五千多笼。”每次出去学习,社员们都能得到很多新思路,大家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讨论新想法,为提升规模化养殖的成效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海边,记者看到很多辆拖拉机后面都有一个托盘拉着小船。这是咋回事?解传波说:“以前出海,要根据潮汐的时间。出去学习后我们引进运船拖拉机,解决了出海与潮汐不适应、单日出海次数有限等问题,不仅日均扇贝出售量增多,劳作周期也大大缩短。”
合作社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王亮告诉记者,网格村渔业合作社目前现有社员53户,全村养殖面积从8000亩扩大到16000亩,去年共生产扇贝1300万斤,整个合作社年产值达3600多万元,纯利润约2800万元。
近年来,新区通过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由合作社统一开发、管理,统一品牌、经营、销售,有效弥补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的弊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不断充实海洋、农业等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