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个微网格花式服务惠民生
黄岛街道坚持党建统领、多元共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活动

黄岛街道在社区开展惠民义诊活动。 □记者 丁霞 摄
□本报记者 丁霞
黄岛街道自开展“您说事我来办”民生倾听活动以来,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力求满足居民多元需求,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持党建统领
汇聚共治合力
黄岛街道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杨仕磊告诉记者,街道设立“一会一中心”,即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和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研究决策、统筹协调社会治理工作。构建“街道-管区-社区”三级治理架构,通过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的动态联动机制,构建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指挥体系。
制定下发《黄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互联共享机制》,以社区“一对二”结对的形式,开展观摩交流、结对座谈、公益行服务等活动,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做奉献,开展惠民大集、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广泛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社区党组织与6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党建联建协议,通过定期组织议事会、服务项目认领等方式,形成“社区党组织+社会资源”的联建共治合力。
细化组团服务
提高治理效率
这些年,黄岛街道做实“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专业网格员”的1+1+N网格体系。目前,黄岛街道精细划分工作网格,形成“管区-社区-网格-微网格-居民小组”组织架构,由管区书记担任网格长,社区书记担任副网格长,协调、调度、处置网格内所有事项。街道共设置54个网格、108个微网格,对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环境保护等十大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治理。建立六大网格工作群,做到网内巡查、格内协调、组团处置,实现“小事群内办、难事联动办、件件闭环办”,组团管理机制有效运转。
“我们在1+1+N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延伸拓展‘N’的内容,汇聚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党员、居民志愿者的力量。因地制宜地打造‘一队一会两站’。”杨仕磊说,截至目前,已吸纳150余人,成立10支社贤队伍,组建“社贤议事会”,打造“五有”社区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站和社会治理流动工作站,切实壮大网格队伍,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强化多元参与
激发自治活力
黄岛街道加强“心连心”社会治理公益联合会建设,吸纳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志愿者等各类组织成员128个,开展为民服务活动500余次,服务居民人数累计达30000余人。建设原唐岛路、海坛岛街、阳光居、灵山岛街、刘公岛路5个示范社区及7个社区示范网格;按照“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的思路,形成“连心唐岛”等10个社区服务品牌,开展“惠民服务大集”等公益品牌活动。
近年来,街道创新自治模式。打造原阳光居社区睦邻示范单元和原灵山岛街社区无物业示范单元,实现“楼宇单元自治”,结合实际制定《楼里公约》《共享晾晒架管理办法》等,协商解决楼宇内的各种事务。探索建立纠纷调解自治制度,如以“于庆先调解室”等社区“自治力量”为基础,结合“恒信通律师咨询室”等机构,建设“一社区一调解室”的功能布局,实现矛调源头“自治”“前置”治理。建设治安维稳队伍“平安海坛党员夜间巡逻队”等,形成一批“法治带头人”;开展“普法进社区”等活动。截至目前,各社区已开展各类调解活动约100余次,调解人数约300余人,治安巡逻500余次,社区普法教育活动50余次。
接下来,黄岛街道将继续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建统领、网格服务、创新机制、多元共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水平。通过常态化推行服务项目、开展多样性民生活动、多渠道对接居民需求等途径,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持续深化“黄岛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把增强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作为社区治理的目标,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谋幸福,要把社区治理效能转化成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提高居民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