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农大分布式服务站落户西海岸

通过“政府搭台、农户或产业出题、高校专家答题”的服务新模式,实现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


  青岛农业大学分布式服务站落户张家楼街道。 □记者梁玉鹏 摄
  □记者 梁玉鹏 报道
  本报4月13日讯 今天上午,青岛农业大学与张家楼街道闫家官庄网格党支部建设的分布式服务站,在青岛农业“国际客厅”多功能厅举行揭牌仪式。青岛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现场开课,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农业知识讲座。
  “分布式服务站是科技部、教育部委托青岛农业大学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目前,全国只有30所大学得到了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授权。”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王珏介绍说,分布式服务站主要是用高校优质人才资源、教育优势和科技成果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校对地方、高校对产业和高校对农户三种服务模式,实现校地共建。“分布式服务站就是一种政府搭台,农户或者产业出题,高校专家来答题的服务新模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王珏说。
  “青岛农业大学分布式服务站顺利揭牌,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能量,也为校地合作赋能提供了新方式。”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闫家官庄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明静介绍说,去年,青岛振兴益民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在闫家官庄成立,成为新区首家为劳务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专业人力资源公司、企业等多方合作,变村民“单打独斗”为“抱团整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据了解,闫家官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大部分村民在外打工。在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推动下,该合作社由闫家官庄网格党支部领办,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担任理事长,整合本村及周边村庄闲置劳动力入社,为本村及周边企业和土地规模经营业主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机械作业管理服务,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同时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合作社与城区的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劳务合作、劳务分包与咨询等多项合作,打通了城区招工难、农民就业难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刘明静告诉记者,合作社运行后,所得收益全部转为村集体经济收益。“随着此次青岛农业大学分布式服务站强力加入,必将为我们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智力支持,为乡村振兴的新区实践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记者了解到,驻村以来,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聚力五大振兴,聚焦主责主业,迅速转变角色、快速投入实战,摸村情谋思路,抓党建促落实,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开展。通过坐上“炕头”、走进“地头”等形式,做到走访调研不间断,全面摸清历史遗留问题、信访稳定隐患等四类问题,实现信访矛盾户、生活困难户等四类人员走访全覆盖。
  与此同时,工作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累计与31家企业进行洽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5家;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成立7家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下好土地规模经营“先手棋”;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要求,成立特色农业综合开发、生态蔬菜等4家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各村特色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道路。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