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黄岛街道依托“两静一动”模式,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打造服务“支点”,实现治理“串联”


  志愿者为群众提供义诊服务。 □记者 丁霞 摄
  □本报记者 丁霞
  
  近日,记者在黄岛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将34号流动工作站、11号流动工作站以及各个社区设立的社区服务站有机整合,打造“两静一动”模式,建立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同时,在为民服务精准化上下功夫,形成居民需求大数据,使民心在基层凝聚,矛盾在基层解决,信任在基层确立,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流动站<<
  老人就医找“小蓝”

  在黄岛街道的大街小巷、工业园区、社区乃至村居,经常会看到一辆蓝色的流动车穿梭巡逻,这便是黄岛街道社会治理34号流动工作站,被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小蓝”。
  冷萍是黄岛街道社会治理34号流动工作站的专职网格员。“日常巡逻中,网格员会关注哪条路信号灯不好、园区安全、紧急救助等问题。”冷萍告诉记者,“辖区居民中独居、空巢、孤寡残疾老人不少,关注这些老人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只要老百姓需要,流动工作站随叫随走。  
  刘公岛路社区的赵阿姨是位年近七十岁的孤寡残疾人。冷萍在走访时了解到赵阿姨的眼睛需要做手术。“说到陪我去医院做手术,我还是信任流动工作站。”赵阿姨跟冷萍说道。一大早,流动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就把赵阿姨送到了医院。住院期间,冷萍把赵阿姨的一日三餐或从家里做好带去,或去餐厅买来,让她无后顾之忧,能安心养病。赵阿姨出院后的休养期间不能自己做饭,冷萍还是利用工作之余将一日三餐在家做好给阿姨送过去,直至赵阿姨能够自理。
  冷萍说:“我们把建设打造便民服务型工作站作为工作重点。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定期走访,并将此列为工作站的固定服务项目。”

  >>贴心人<<
  居民有事找“小许”

  据了解,在黄岛街道目前有85个专职网格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玉环岛街网格社会治理专职网格员许佳琪说:“网格员作为社会治理最终端的一员,直接面对群众,我认识到只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把工作做扎实。”
  随着工作不断开展,许佳琪的网格服务更加深入和细致。她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社区有十多户老人,高龄、独居、身体不好,儿女又不在身边……为实现精准帮扶,社区成立了“贴心人”一对一帮扶小组。
  “我的帮扶对象是八十多岁的独居老党员马延光,老人是一位退伍军人,儿女离得远不能随时照顾。”许佳琪说,作为老人的“贴心人”,她每周都会主动上门,陪老人唠唠家常,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在得知老人的生日也是入伍纪念日后,我和社区工作人员带着饭菜上门,准备生日大餐,包水饺,为老人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老人身体不好,常年服药,许佳琪经过多方协调,联系到区中医医院的杏林使者志愿团队,现在每月志愿队的医护人员都会上门为老人查体。马延光在手机通讯录里将许佳琪备注为“网格员小许”。“有事找网格员”是许佳琪所在社区的居民最常说的一句话。

  >>微心愿<<
  订单服务更贴心

  在黄岛街道舟山岛街与崇明岛西路交叉口位置还设有社会治理11号流动工作站。目前,此工作站推出了两项贴心服务。一是爱心驿站提供海底捞式的贴心服务;二是雷锋志愿服务岗做居民的贴心管家。  
  “我们的34号流动工作站是走街串巷的,而11号流动工作站是固定的。”黄岛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副主任孙兆坤告诉记者,街道通过这两个流动工作站再加上在各个社区设立的社区服务站,形成“两静一动”,建立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造服务“支点”,实现治理“串联”。
  “今年我们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是在为民服务的精细化上下功夫。最近,我们在对60—80岁的老人进行备案和汇总。”孙兆坤表示,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形成“服务清单”,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近日,斋堂岛街社区发起“微心愿”活动,把一条条社区特殊居民的“微心愿”张贴到展板上,有多条微心愿被认领,心愿物资发放到许愿人的手中。
  “通过建立社区心愿墙,设立社区书记信箱,广泛征集民意,形成居民需求大数据,推出订单式服务,实现社区民意精治,圆梦微心愿。”孙兆坤介绍,街道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