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明年投入使用◆打造“一馆一园一中心”,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贝类研究中心

贝壳当主角,打造世界级文化名片



  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效果图。
  □本报记者 丁霞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薛家岛街道银沙滩路路南的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现场看到,目前正在进行二层的施工建设。据了解,该项目一层主体已建成,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明年投入使用。该项目占地约50亩,将打造“一馆一园一中心”,即贝壳博物馆新馆、贝壳产业创意园和贝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贝类研究中心,创建国际海洋文化品牌,创建国际旅游特色品牌。
  现场探访
  项目造型设计引入诸多贝壳元素
  日前,记者来到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施工现场,见到了项目经理孙小磊。“项目现已完成地上一层的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地上二层的施工建设。”孙小磊告诉记者,该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约43000平方米,由青岛贝壳博物馆承建,于2019年8月份开始施工,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明年投入使用。项目已列入国家金融优选项目、山东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青岛市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青岛市重点项目。
  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的设计灵感以及造型,引用了与贝壳相关的诸多元素。“我们对贝壳结构进行分解与再组合,同时将贝壳本身的弧线元素融入建筑细节中。远远望去,建筑像环抱贝壳静卧在海滩上。”孙小磊介绍,在立面处理上结合虚实变化,加入海鸥蛤、瓦楞子、螺旋上升等元素。
  “目前所知,世界上有近11万种贝壳,在这些贝壳家族里,只有一种贝壳是3个壳组成的,这就是天使之翼——海鸥蛤。”孙小磊说,园区整体设计灵感来自这一枚万里挑一的贝壳——海鸥蛤,海鸥是海洋的信使,天使之翼寓意园区文化展翅翱翔。瓦楞子是著名的海洋中药材,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河北塘沽、辽宁辽河口等地区居多。“瓦楞子的壳结构比较特殊,碳酸钙交织的一根根纵肋宛如建筑的钢筋结构一般支撑着整个壳体。在15至17世纪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中多见此类造型,是世界著名建设设计院普遍采用的建筑设计构造。”
  未来规划
  打造世界贝类展藏量最大博物馆
  据了解,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将打造“一馆一园一中心”,即贝壳博物馆新馆、贝壳产业创意园和贝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
  谈到将要打造的贝壳博物馆新馆,孙小磊向记者解释说:“目前的博物馆场地属于租赁,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原青岛贝壳博物馆将整体‘搬迁’到新馆。”贝壳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展品将实现多而全。“新馆将汇集世界上五大类品种齐全的贝类壳,展出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贝壳及衍生品,贝壳标本12000余种、计60000余枚,贝壳化石1000余枚,中外贝壳文物艺术品2000余件。”青岛贝壳博物馆馆长耿秉介绍,新馆将成为世界贝类展藏量最大的博物馆,进一步增强该馆作为国家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实力。
  贝壳产业创意园将依托馆藏及标本采集资源,吸纳国内外专家学者,打造贝壳生物分类鉴定中心、贝壳仿生研究中心、贝壳中医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古贝类研究中心、世界贝壳文化研究中心、贝壳文化产品创意中心、海洋科普创作中心、世界贝壳大数据中心共八个研究平台,深挖以贝壳为代表的海洋文化,研究相关海洋科学,推动行业及相关产业进步。
  “贝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主要承载贝类文化交流传播功能,将聘请欧洲大学等国际知名贝类专家担当顾问,将来举办一些国际贝壳论坛、世界贝壳文化博览会、国际海洋科普论坛等活动。”耿秉告诉记者。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