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口核心区发力打造科技装备产业引领示范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
发挥“三海”特色优势 构建海洋领域协同创新体系
位于古镇口核心区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本报记者 李宛遥
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古镇口核心区坚持核心需求牵引,发挥“三海”特色优势,加快构建海洋领域支撑平台、制度机制、高端人才和科技装备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技术研发和新装备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科技装备产业引领示范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
搭平台建体系 激发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活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科教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教园、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基地等8大协同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古镇口核心区,以“协同创新联盟+专业研发团队”为运行模式,建立了智能航行器、燃机轮机等10个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形成了海洋科技资源融合共享、联合攻关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古镇口核心区还打造了省技术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通过搭建转化对接平台,定期举办先进技术转移对接会、水面水下无人装备挑战赛等大型活动,促成大量技术合作。
海洋领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无人航空器、舰船燃气轮机等领域产业发展,解决了海洋领域卫星大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共用不够等一系列难点堵点问题,激发了科技协同创新活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为实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保障服务
为破除创新体系之间的封闭隔离带,古镇口核心区把完善海洋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关键一招”,建立了“专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运行机制。其中,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地方出资、发行国企债券、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吸收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国企、民企、院所投资合作建设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高地;创新资源共享新模式,建设了图书馆、海洋科技馆、体育中心等5大公共场馆,出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重大实验设施和设备设施共享等制度机制;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资源库,推动科研设施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制定了共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制,引进近20家专业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保障服务。
在集聚海洋领域高端创新人才方面,古镇口核心区引进建设了以4所“双一流”大学为重点的高校和一批高端科研机构,打造校际共享、城市共享的国际一流海洋科教创新区。此外,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搭建高校、院所、企业、园区四大人才引进平台,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建成博士邨、古镇口人才公寓等专家公寓,并建立了由中科院、省市有关部门组成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理事会,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等重大事宜;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整合26所院校教育资源,成立人才培养理事会,推进通用人才培训常态化、专业人才培养定向化、紧缺人才培育高端化。
发展前沿科技 打造海洋科技新兴产业集群
为推动前沿科技快速发展,古镇口核心区与中科院热物理所合作共建了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建设高空试验平台、无人机系统总体部、轻型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发平台,设立中科方舟等4家产业化公司,构建“一院、三平台、四公司”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进无人机、发动机、舰船动力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1.1万平方米中试基地和500亩产业园,构建了配套完善的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中科院青岛海洋所、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基地承担“数字海洋”等重大科技项目和科研任务,开展海洋领域新装备技术研发攻关。
为打造海洋科技新兴产业集群,古镇口核心区强化市场思维、平台思维、创新思维、生态思维,打好国家示范区金字招牌,重点围绕六大新兴业态开展“双招双引”,加速引进一批前瞻性、颠覆性、创新性技术,形成大项目、大科技、大产业。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以水面水下无人装备和航空航天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活力迸发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