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藏马县:浓墨重彩写历史华章

  □金维杰

  1944年至1956年,巍巍藏马山下曾经诞生过一个县级行政区域——藏马县,无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藏马人民洒热血、流汗水,为建设藏马县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壹

  抗日战争后期,我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胶东半岛根据地、沂蒙山区根据地和苏北根据地的中间地带——青岛、胶州、日照等地区仍被日伪军盘踞,给我军的南北联通和东西相接带来不便。为了扫除障碍,恢复海上物资出入的通道,1944年7月,滨海军区发动了讨伐为滨海地区警备区李永平部的战役,8月,“讨李战役”胜利结束,中共滨北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撤销诸胶边办事处,分别设置诸胶边县和以原南部诸城五区为主的藏马县,治所地为泊里,同时建立藏马县工委,张雨首任县工委书记,于云光首任县长,从此藏马县建制产生。10月,山东军区粉碎了日伪军夏季“扫荡”,主力部队转移到诸胶边地区外线作战,使藏马地区的斗争形势出现转机。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中共滨北地委决定将诸胶边县和藏马县合并为诸胶县。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藏马县的成立使滨海行政区的抗战形势有了巨大变化,滨海与胶东两区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人民政权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盘踞在青岛、日照的伪军纷纷投靠国民党。山东军区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8月20日至22日,先后解放了王台、王戈庄等地。为了开辟新的解放区,加强原藏马地区的领导和建设,中共滨北地委决定撤销诸胶县,在南部地区重新恢复藏马县建制,时辖龙马、琅琊、石门、海青、旺山5个区,辛光宇任县委书记,于云光任县长。重新恢复的藏马县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全力组织生产运动,县委和政府的工作走向了正规。
  1945年11月,滨海军区集中优势兵力,再次发起“泊里战役”,在藏马县委和县政府的配合下,藏马县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协助山东军区野战兵团和滨海支队,先后收复了夏河城,拔掉了子良山据点,占领了贡口码头,为消灭日伪军立下奇功。12月3日,野战兵团前线指挥部命令藏马县政府组织力量,挖地下通道,用炸药炸毁敌人城墙碉堡。藏马县政府接受任务后,调动海青、大场、户部、洪凝、街头和五莲等地的基干民兵500余人,编成4个中队,日夜不停轮流作业,苦干16个昼夜后,12月23日终于挖成了一条高1.5米,宽1.3米,长1500多米的地下通道。将大量炸药通过地道送进了敌人的碉堡下。一举歼灭了盘踞在泊里多年的李贤斋部。此后,在藏马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我主力部队和民兵发动强大军事攻势,滨海区全境得以解放。

  贰

  1946年,重新调整区划后,藏马县时辖洪凝、街头、五莲、户部、石门、桃林、大山、海青、龙马、泊里、旺山、琅琊12个区,成为周边县域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解放战争时期的藏马人民,在县委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一方面摧毁了所有的伪政权,开展了反奸诉苦运动,建立了民主组织,成立了民兵武装。另一方面 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后方,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6年4月下旬,藏马县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对参与制造“泊里惨案”的叛徒郑文信,汉奸于举千、曹大有、张仲雨等进行控诉并就地处决。接着,藏马县按照中央指示,积极进行土地改革,按照“中间不动,两头打乱平分”的政策,实行抽肥补瘦、抽多补少、填平补齐的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达到“耕者有其田”,基本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
  为打退国民党向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藏马县委、县政府响应上级号召,通过宣传发动,让党员带动群众,先进带动后进,不到10天时间,就在全县掀起了参军热潮,第一批报名参军的高达2000余人。自1946年秋至1947年5月,藏马县共组织了3次大规模参军活动,动员参军总数达6500多人。
  1947年2月,为粉碎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和滨北支前司令部命令藏马县快速组织一个支前子弟兵团。接到命令后,藏马县用3天时间从8000多名踊跃报名的青年民兵中精选出953人,组建了一支精干支前队伍。他们跟随华东野战军的纵队,担负一线抢救伤病员任务。在执行支前任务的101天中,这支队伍先后奔赴胶东、鲁中、鲁西、鲁南、渤海等战场,参加了宁阳战役,完成了官庄抢运、乔店抢救、泰西转运等数次艰巨任务。在炮火纷飞、敌我厮杀的阵地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运送粮食、弹药,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1947年6月,华东军区特授予该团“陈毅子弟兵团”光荣称号。截止到1948年11月,藏马县在支援孟良崮、莱芜、南麻、临朐、白马关、高密莱阳等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万余人,做军鞋2万余双,棉衣数千件。组成的支前队伍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战役,征购和运送枕木2348根,调运粮食474万余斤,调运柴草259万余斤。两年时间里,全县有5122人参军入伍。藏马县的参军支前运动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叁

  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当局为了挽救残局,网罗了一批反动势力潜入解放区,进行阶级报复,严重扰乱了藏马地区的社会秩序,为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剿匪指挥部,加强地区之间的联防,相互配合,剿灭流窜匪特稳定了秩序,保证了支援前线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年冬季,藏马县遇到了第一个严重饥荒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多锄一亩地,多上一车粪,多打一成粮”的号召,动员全县党政军民开展生产自救,使灾荒得到了有效控制,为支援战争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广大干部群众筹粮献金,轧米磨面,缝衣做鞋,涌现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时间里,全县妇女做军鞋15万双,棉袄2000余件。
  与此同时,全县的整风运动也拉开序幕。1948年1月,藏马县委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的“三查”和以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的“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统一了思想认识,鼓舞了工作干劲,率先在农村基层建立了党的组织。

  肆

  新中国成立后,藏马县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掀开新的一页。1949年12月8日至12日,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泊里召开,县委书记刘健和县长徐舜卿分别在会上作了《关于建设藏马县的方针、任务报告》和《施政报告》。5天会期里,大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下阶段的农业生产形势。会后,全县人民全力组织生产,恢复渔业,有重点地整顿盐业,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增加沿海地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建立群团和合作社组织,建立妇女组织,发挥团员的先锋作用,教育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全县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1950年,藏马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28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996万元,粮食总产量60840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60万元,不但顺利地度过了春荒、夏荒,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为接下来进行的民主建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全县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各项建设事业,积极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参军,捐款捐粮,在两次的参军高潮中,全县共有722人参加志愿军,捐献人民币17万元,捐献图书2515册,出动民夫2000余人,做军鞋15000双,另有手巾、袜子、肥皂等大批慰问品。
  1952年,藏马县全面步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全县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9月,本着“自愿互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三大原则,藏马县大办农业互助组,到翌年四月,全县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占总农户的65.2%,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达到了解放后的最高水平。在发展工业过程中,藏马县成立推进社,引导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走互助合作道路,扩大纺纱、织布等军需物资的生产,将盐田分给盐民和农民,组织成立琅琊、旺山、泊里区盐民合作社联合社,共有资金1300余万元,盐户1194户,盐田7498亩,组织其他各类合作社450处。翌年,推进社改为合作社,并进行手工合作化试点,组建第一个铁业生产合作社——东红石铁业社。年底,泊里木业社成立。至1952年底,藏马县共有手工业企业296处,其中国营2处,个体294处。此外,在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捕捞业,藏马县也有了极大发展,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182万元,比1949年增长23.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45%,农业总产值增长28.5%,粮食总产量达11.6万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71万元,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195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藏马县支行建立,10月,藏马县立医院成立,同月,藏马县政府在泊里河北村创建藏马师范学校。从此,藏马县人民在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保障。
  1953年至1956年,藏马人民工作干劲高涨,粮食生产稳步提高,工业和手工业也迅速发展。截止到1956年,贡口和董家口两个码头重新繁荣起来,年停靠船舶5万余次;贡口港运往南方物资年出口数达百万斤以上。泊里红席年产量达50多万领,产品行销晋冀鲁豫和东北三省;1955年和1956年,藏马县先后向黑龙江省移民1327人,有力地支援了黑龙江省的克东县、德都县和罗北农场的生产建设。
  1955年是藏马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为推动全县的农业合作化工作,全县干部群众掀起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潮。县政府大力开展农业合作社办学,加大对骨干民师的培训力度,免费发放识字课本,设立县乡文教委员,成立乡扫除文盲协会,调动一切力量推行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截止到1956年3月,藏马县共组织14-40岁的农民文盲学习达10万余人,2万多人达到了扫盲水平。
  在过渡时期的五年里,藏马县政府初步建立了县级财政,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基本建设较快发展,工农业总产值2904万元,年平均递增9%,农民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92元,比1952年的5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1956年,山东省进行了全面的行政区划调整,3月,藏马县被撤销,原藏马县大部区域并入胶南县。至此,藏马县作为一个县级建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在走过的11年的历程中,藏马县以其独特的贡献必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这一点,历史可以作证,藏马山可以作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