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德育银行:让村规民约“落地”

宝山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已有12个村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


  宝山镇大陡崖村“德育银行”。□记者 梁玉鹏 摄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为持续提升乡村自治、善治水平,5月27日,西海岸新区乡村治理宝山“德育银行”模式推广会议在宝山镇召开。记者了解到,“德育银行”项目是宝山镇积极探索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把乡村振兴与社会多元化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村庄治理体系的新抓手。
  目前,宝山镇已有12个村实施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项目,共计11431人参与,矛盾化解率达83%。

  积分量化有抓手
  乡村治理见成效
  “这是4月份的‘德育银行’积分统计表,方便村民查看自己上个月的积分情况。”宝山镇社会治理中心驻大陡崖村网格员潘洪菊说道。潘洪菊是大陡崖村“德育银行”平台的管理员之一,每月上旬,她都会对村民积分账户上面上个月的积分情况进行汇总、提报,在评审小组通过后,将积分结果在村庄微信群以及村庄宣传栏进行公示。
  “目前,全村已有189户村民建立了积分账户,每个账户每月的基础积分为100分,根据评价体系,对村民每个月的表现进行加分或扣分,基础积分外的每1积分相当于1元。比如,积分账户里有120分,就相当于有20元可以兑换商品。”大陡崖村党支部书记杨力告诉记者,“每个月的积分兑现日,村民可以凭借积分到‘德育银行’积分超市兑换同价值的奖品或者在购买其他商品时抵扣相应金额。”
  在大陡崖村的“德育银行”积分超市,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酱油、醋、茶等日用品。“今年2月份以来,通过‘德育银行’平台,我们村189家‘储户’已累计量化加分6678分。”杨力告诉记者,如今的大陡崖村村风村貌日趋向好。

  信息标牌墙上挂
  党群联动齐督促
  2020年底,宝山镇开始探索建立“德育银行”模式,大陡崖村是第一个试点村。“德育银行”的出现,实现了村规民约从“上墙”到“落地”。在本村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大陡崖村建立了“1+5+N”的德育评价体系:1是党建引领,党员带动;5是五美指标,即环境保护、睦邻和家、乡村发展、公益奉献、自治守法五个方面的表现;N则是党支部认定的其他事项。
  “这是统一制作的积分二维码展示牌,扫码后可以看到积分情况。”走近一户村民家,潘洪菊指着墙上的一块标牌告诉记者,手机扫码后,不仅能看到村民的“德育银行”积分,还能看到党员联户信息。“一个党员联系六到八户村民,平时负责信息传达和需求反馈,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联户党员进行联系。”潘洪菊说道。
  据介绍,“德育银行”里面的德育评价与党员星级评审制度相结合,村民的德育分数高,则会给联户党员加分;村民分数不合格,联户党员则相应减分,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示范引领作用,让“道德和文明行为更值钱”成了大家的共识。

  乡风文明数字化
  党建引领促振兴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文明乡风的培育,缺少一个可量化的系统抓手。”宝山镇党委书记胡文国介绍,“‘德育银行’其实就是文明乡风的一种数字化呈现,即效仿银行运行机制,以银行积分的形式,建立积分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陡崖村村风、家风、民风的提升,证明了“德育银行”行之有效。目前,宝山镇已有12个村实施了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项目,11431人参与其中,奖励兑换金额达155428元,化解信访及历史遗留问题50余起,矛盾化解率达83%,尤其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作为试点的大陡崖村接种率达92%以上。
  胡文国表示,党支部领办“德育银行”项目是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发挥好‘德育银行’的‘党建引领、体系支撑、积分牵引、科技赋农’四大功能板块的作用,打造出乡村治理的‘宝山模式’,一方面要让村民生活富足,另一方面要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