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把刺刀上在枪上

——贾若瑜回顾建立胶东与滨海战略交通枢纽的艰巨斗争


  贾若瑜资料照片。

  贾若瑜率领的胶东军区十四团一营打通交通线时的合影。

  贾若瑜率领部队胜利返回胶东的合影。
  贾若瑜简历
  贾若瑜,1915年6月出生,四川省合江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曾先后任红六军团教导团主任教员,红大指挥科长,抗大一分校支队长,旅参谋长,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南海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胶东军区司令员等职,其中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任中共诸胶边工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军事博物馆首任馆长,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军委军衔办公室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整理

  1943年7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一一五师)首长决定由胶东和滨海两个军区协同作战,开辟由胶东至滨海的战略交通线,并且创建诸(城)胶(县)高(密)边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为连接两个战略区的交通枢纽。经过胶东、滨海两军区协同作战和诸胶高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历时8个月的艰巨斗争,于1944年2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建立战略交通枢纽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同我党领导的胶东抗日军民,在胶东地区进行了反复的、剧烈的争夺。当时除日军派遣独立第五混成旅团、部分海军和警备队为骨干,配合伪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侵占胶东的城镇、矿山和交通线外,还利用汉奸,组织伪军,建立伪政权,并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反共,以图控制胶东。据1942年统计,他们侵占了胶东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统治和压迫着胶东约47%的人口,使胶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我胶东军区有主力3个团(第十三、十四、十六团)、4个军分区;军分区各辖1个独立团和县、区地方部队及民兵。我根据地面积为16330余平方公里,村庄6700余个,人口295余万人;与敌人相比,总体不具优势。而且我们又远离山东军区(一一五师)主力,突出在胶东半岛。那时,从胶东根据地中心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驻地滨海区,必须绕道清河区、鲁中区,通过重重封锁线才能到达,时间需要20多天。这不仅使山东军区(一一五师)主力很难及时支援胶东,胶东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难支援全局。所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同志把胶东军区比作是“一把没有上在枪上的刺刀”。因此,开辟胶东-滨海的直接交通线,并建立这条战略交通线的交通枢纽,提上了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的议事日程。
  1943年7月中旬,胶东军区首长根据山东军区的统一部署,命令我率十四团第一营(后来由该团第二营与一营轮换)执行开辟胶东-滨海战略交通线的任务。我们部队于7月下旬由牙山区出发,8月3日拂晓到达鲁山沟、花沟一带。花沟战斗结束后,8月4晚,我们在教导十三团侦察员的引导下,从日诸公路的柳树店伪军据点北侧越过封锁线,于5日凌晨到达前马耳山区的前长城岭。我即去军区接受任务。在军区作战室,罗荣桓司令指出开辟胶东区-滨海区交通线和建立战略交通枢纽的重要意义。他说,胶东战略位置很重要,但它远离主力,是一把没有上在枪上的刺刀。现在要把它上在枪上,打通胶东和滨海的联系,创造诸胶高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一个连接胶东和滨海的战略交通枢纽,把这两个战略区连接起来。分局决定由我任书记,郭有邻任副书记,由胶东区党委选调原在杨家山里做过地下工作的余光任组织委员,选调与杨家山里联庄会有关系的陈炳毅任宣传委员,杨凌波任工委委员。工委一些工作人员均由山东分局和滨海区党委调配。同时军区给我发了无线电联系的电台呼波和密码。

  打掉日伪军据点
  8月10日,我们支队和党的诸胶高工委经柳树店北侧的日、伪封锁线,进入诸胶高边的鲁山沟。随即开展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同时准备打击从据点中出来的日伪军和向我军进攻的顽军。
  这时,驻泊里的伪滨海警备军头目李永平认为我们支队进入诸胶高边地区,在他的地盘内活动,对他威胁很大,便决心趁我们支队立足未稳之际,将我们歼灭或赶出诸胶高边区。他令其主力第二团刘钧部,配属一些迫击炮向我军进攻,以求一站决胜。刘钧率部以于家官庄为据点出发,在市美和贾家沟一带向我驻台家沟、花沟的十四团进攻。经过交锋,我军大获全胜。
  我军的行动引起了日军的恐慌,他们要伪军张步云、李永平等部配合行动,把我军赶出诸胶高边。于是,伪张步云部在我军活动的障日山区旗崖增设据点,伪李永平部在丁家大村设立昼去晚归的流动据点,伪胶县保安队在市美设临时据点,加紧限制我军的活动。这些据点,不仅给我们的军事行动带来不便,还直接影响到群众的信心和切身利益,增加了发动群众的困难。我们分析了敌伪军的情况:伪李永平部遭我军两次打击,龟缩至泊里、于家官庄、夏河城等据点,新设的丁家大村活动据点和市美临时据点工事很弱;六汪伪军据点,由于长期与顽军相互勾结,工事也不坚固。打掉这些据点,可以扩大我们的活动区,保护群众利益,还可以从据点中取得一些物资补给,夺回群众被抢去的粮食、牲畜并发还群众,有利于生产救灾。
  于是,我们首先以十四团部队向东打掉了市美伪据点,向南打掉了丁家大村的李伪流动据点,把六汪伪据点孤立起来。尔后,经过短暂的准备,我们又突袭了六汪伪军据点,将它拔除。我们的活动区同杨家山里联接起来,为开展杨家山里联庄会的工作创造了条件。接着,我们和教导十三团协同打了石门、理务关和插旗崖等伪张步云部的据点,使我们在西面与教导十三团仅隔一条日诸公路就联系起来。这些战斗的胜利,不仅扩大和巩固了诸胶高边抗日游击根据地,而且对于建立连接胶东-滨海战略交通枢纽起了关键作用。

  组织群众共同抗日
  遵照山东军区首长指示,军队除了打仗,还须做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和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政权、组织群众乃至建立党的组织的工作。我们支队经过对诸胶高边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群众长期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加上遭受日、伪军和顽军的抢掠,不仅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也低,封建宗法思想严重。加上道会门的活动,日、伪军和顽军的威胁,原山纵二支队遗留问题等的影响,使得我们团结广大群众抗日、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等目标实现起来很不容易。因此,我们支队便进到一村做一村的工作,住哪一家就做那一家房东的工作,并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节衣缩食救济灾民,与群众同甘共苦。
  来到诸胶边地区后,通过地下党的关系,我们了解到杨家山里的情况,决定与杨家山里联庄会取得联系。我们派原在杨家山里做地下党工作的同志前去接上关系,向他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讲解抗日战争形势。联庄会首领杨焕林和其他上层人物深明大义,特别是他们看到我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后,非常愿意与我们合作。经协商,我们同联庄会达成互相支持的协议:八路军不向山里筹粮筹款,让山里人民休养生息;杨家山里联庄会为八路军采购武器、药品和其它物资,八路军用现金支付或实物交换;杨家山里为八路军掩护伤病员,保障他们安全休养;山里如果遭到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八路军给予支援。就这样,我们与杨家山里联庄会的联系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杨家山里联庄会和人民群众在我们坚持诸胶边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无论人力物力,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几乎成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后方基地。杨家山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理应载入革命史册。短短8个月,我们支队即在诸胶高边完成了与滨海军区部队协同开辟诸胶高边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连接胶东与滨海两个战略区的战略交通线和战略交通枢纽的任务。从此,由胶东区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所在地,只要两天就可到达了。
  1944年初,奉山东军区命令,诸胶边划归滨北军分区领导,滨海第二支队撤销,我率十四团部队返回胶东军区归建。我们于1944年春节后奉命到山东军区驻地附近休整,并接受山东军区首长的检阅。当时罗荣桓司令员十分高兴地说:“胶东这把刺刀现在上在枪上了!”
  (本文整理所据资料由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