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为西海岸“量身定制”发展大计,支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12条硬核举措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涛
7月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西海岸新区制定了12条重大措施,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西海岸新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
《若干措施》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举措的推出又将给西海岸新区的发展注入怎样的活力?
12条举措干货满满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新区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级重点平台引才计划。
●支持大科学装置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支持新区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
●支持创建省现代海洋产业“雁阵形”集群和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
●支持西海岸新区建设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
●开展高端制造业“智变融合”试点,支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先行先试
创新用人机制
●支持西海岸新区与省直部门干部双向交流。允许西海岸新区在编制限额内,每年自主确定公务员招录人数。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融合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支持人才双向流动。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西海岸新区全域率先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支持申请金融监管“沙盒机制”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和批复设立证券等法人金融机构。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连接线、青岛至日照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
●推动新区和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高铁、高速、客运直达,打造胶东“一小时交通圈”。
推进高品质城市治理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区域性“城市云脑中枢”。
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零门槛”落户,建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
详观《若干措施》,山东对西海岸新区的政策扶持,涵盖范围广、领域多、力度大、干货足,其中在第五条“创新用人机制”中提出:全面放开西海岸新区落户限制。
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与人口的数量、结构、消费潜力密不可分。此次西海岸新区“零门槛”落户将产生“强者愈强”的效应。根据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青岛出现“人口西聚加快”现象,过去十年,西海岸新区人口增量为青岛第一,较十年前增加了51万人,成为人口增量最大的区,总人口1903595人,一区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18.9%。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门槛”落户将进一步为西海岸新区带来人口人才活力,加速西海岸新区壮大发展。
与此同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在城市工作的异乡人,能享受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后的便利,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另外,在城市工作、有市民户口就会有城市荣誉感,这对于在城市工作的异乡人来说也是一种认可。
除全面放开西海岸新区落户限制以外,《若干措施》还提出:支持西海岸新区功能区探索实施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允许实行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支持西海岸新区与省直部门干部双向交流;允许西海岸新区在编制限额内,每年自主确定公务员招录人数,由青岛市委编办报省委编办备案;在西海岸新区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融合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支持人才双向流动……创新用人机制可谓力度空前。
此次明确新区功能区在用人薪酬上的机制创新,将打破绑在有能力者身上的薪酬桎梏,刺激人才红利的释放。同时,西海岸新区在人才流动和合理利用上也将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互通旋转,让人才流动的“旋转门”不仅仅朝一个方向转动,反过来同样可以转动。
无疑,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激活西海岸新区人才的一池春水。
赋能国家战略,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
西海岸新区获批以来,肩负着经略海洋、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等国家战略。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最为鲜明的就是赋予新区海洋使命——深度参与海洋强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若干措施》在第二条“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中提出:支持西海岸新区建设海洋特色鲜明的科教产业基地,推进科教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支持西海岸新区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支持青岛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建设国家海洋基因库,争取进入国家基因库序列;支持西海岸新区建设国家海洋环保大数据中心;统筹近海岛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创新海岛经济发展新模式,争取海上能源岛建设全国试点;加快建设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和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建设,支持创建省现代海洋产业“雁阵形”集群和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措施必将为西海岸新区实现海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经略海洋,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注入澎湃活力。
跻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拼图”,这是继国家级新区获批以来,西海岸再次蝶变的重大契机。青岛自贸片区成立以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探索。目前,承担的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8项,形成68个创新案例,全国首创型经验案例13个。
《若干措施》在第七条“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提出:围绕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实施制度创新,在西海岸新区全域率先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支持青岛片区开展棉花、油气、矿石、橡胶等大宗商品交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配置平台;支持西海岸新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践行《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先期行动计划》等务实举措,助推青岛自贸片区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质量。
全面综合发力,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除了在“用人”上的放权和在“国家战略”上的赋能,还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先行先试、创新用人机制、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品质城市治理、健全协调推进机制”等方面全面综合发力,支持西海岸新区快速崛起。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例,《若干措施》提出,支持西海岸新区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级重点平台引才计划。对西海岸新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给予支持,省市联合对西海岸新区新升级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补助。鼓励金融和科创机构在唐岛湾区域集聚,发展创投风投业态。实施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模式。
唐岛湾金融科创区是西海岸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力作,致力引进现代金融、科技创新、总部经济等项目。此次《若干措施》明确指出,“鼓励金融和科创机构在唐岛湾区域集聚,发展创投风投业态”,将进一步促进唐岛湾金融科创区快速成型。
此次《若干措施》共提出了支持西海岸新区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级重点平台引才计划,支持西海岸新区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示范区等50余个“支持”;提出打造“国际客厅”品牌、打造国际陆海物流枢纽中心等10余个“打造”;提出争取省级综合性和专科医疗机构入驻西海岸新区、争取海上能源岛建设全国试点等5个“争取”。
相信随着措施陆续落地,各种战略叠加,西海岸新区将弥补在产业布局、项目落地、人才招引、营商环境等领域存在的一些短板,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新动能。未来,西海岸新区的城市品质、营商环境等将再次实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