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说事拉理就来“法律门诊”

琅琊镇创新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居民家门口享受专业法律服务。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孙秀萍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琅琊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探索创建“法律门诊”新模式,优化法律服务方式,推动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依法合理解决纠纷,营造“办事依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治理水平再提升<<
  律师“坐诊”为重大决策把脉

  为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琅琊镇注重强化法律服务团队建设,实行政府决策法律审查前置,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程序化、法治化。以“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抓手,琅琊镇组建起8人的法律智囊团,实现法律服务多层次、全覆盖。同时,推行法律顾问接待日制度,通过“问诊+坐诊”,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专业服务,协助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66条,审查村(居)经济类合同113份。
  据了解,琅琊镇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司法所所长列席镇党政联席会,从权限审查、程序审查、内容审查三个方面,对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重大决策进行“把脉问诊”。截至目前,已先后参与法律事务12件,审查规范性文件、合同30件,出具法律意见书25份。此外,发挥法律顾问的优势,协助政府、村居参与诉讼代理。截至目前,法律顾问共代理涉诉案件15起,胜诉率达98%。

  >>治理方式更多元<<
  综合“会诊”从源头化解矛盾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基层治理充满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琅琊镇坚持将“大调解”与“大会诊”有机结合,推动“小诊所”解决“大难题”,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通过公开选聘16名人民调解员,对争议明确的医疗、房屋买卖等纠纷及时介入调解。”琅琊镇司法所所长曾繁军介绍,由他牵头的“老曾工作室”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共调解各类纠纷10余起、出具调解书10份。同时,推行“法律提前介入+部门联动配合”工作机制,对于矛盾尖锐易激化的急案难案及时靠上、主动介入,提供多元化解决思路。此外,琅琊镇创新建立“琅琊法网”,办事群众线上即可享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申请等8大领域法律服务,现已惠及群众300余人次。

  >>治理效能再升级<<
  主动“巡诊”为企业纾困解难

  琅琊镇主动进企业、进项目开展“巡诊”服务,对营商环境创建进行全过程跟踪、全领域参与、全环节把关。
  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琅琊镇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企业开展“巡诊式”法治体检,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现场答疑解惑,累计走访企业20多家次,开展法治体检20次,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0余条,解决拆迁、证照办理等问题13个。
  近年来,琅琊镇先后服务保障了冷链物流基地、贡北路等27个重大项目,清理海岸线35.7公里,和谐征迁土地2300余亩。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团队”原则,琅琊镇组建法律服务团队提前介入、现场办公、全程参与,对征地拆迁等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开展风险评估;对可能引发的上访事件,做好防范化解工作,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坚实法治保障。

  >>治理基础更优化<<
  “义诊”普法让法治深入民心

  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导致“信访不信法”,影响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琅琊镇积极推进精准普法工作模式,提升普法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通过创新普法形式,以农村小戏台、社会治理流动车等为载体,通过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共编制普法栏目剧2个、演出82场次,开展宪法、民法典等专题宣讲11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单页8000余份,推送微信文案60余条。
  琅琊镇还聘请专家和法律顾问开展专题讲座,从邻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提升机关干部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目前,已有2名机关工作人员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12名工作人员取得行政执法证。同时,以党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重点村居脱贫攻坚、村级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中心为特色,投资50余万元打造了王家台后、甸王家、石家村3个法治示范社区,推进社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