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全市首个融入乡镇经济发展圈的大型金融基金项目牵手六汪镇,更青睐城市中心的产业投资基金缘何这次相中了农村?

基金“下乡”深耕乡村振兴沃土

  □本报记者 董梅雪

  一般来说,基金项目大都选择经济发达、繁荣的城市中心落户,农村地区还是基金项目的相对空白市场,而在六汪镇,就有一个大型金融基金项目——君辉海纳基金。近日,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和六汪镇政府就该基金项目的注册及运营计划进行了座谈,这是全市首个融入乡镇经济发展圈的大型金融基金项目。
  此次该基金项目在六汪镇的落地,将为当地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完善周边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经济向好发展。那么,更青睐城市中心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如何“牵手”六汪镇的?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资本支持。过去一年,新区持续用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涉农贷款余额达261.39亿元,区外政策性贷款535.45亿元。
  虽然新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扶持成绩显著,但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农业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难度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位于六汪镇的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已成为六汪镇的富民项目,但在建设之初,却因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向银行提交贷款申请被拒。
  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和农业项目的特殊性及“小额高频”的融资需求特点,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难以覆盖到更广泛的小微企业及农业项目,让小微企业及农业项目的融资成为“老大难”问题。对此,西海岸新区通过创新担保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发展普惠金融等方式,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其中,撬动资本力量也是新区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的重要举措。
  “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和‘引擎’,向农村地区注入资本力量,必定会为农村项目注入新动力,也会为新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资本’活力。”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郝永明说。
  然而,引来资本“活水”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与君辉海纳基金洽谈时,基金团队成员对于“下乡”六汪镇非常不看好,认为农村市场潜力小,经济结构不完善,产业主体不活跃,资金循环周期长,前期市场开发成本较大。
  期间,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克服困难,领导带头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引导基金落户事宜,逐一协助解决困难问题,加快推动项目落地速度。君辉海纳基金总经理孙海青说,是西海岸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打动了他们,一系列扶持政策也让基金未来发展无后顾之忧,“这是一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沃土,我们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与六汪镇实现双赢。”
  孙海青表示,基金团队在六汪镇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六汪镇有优越的生态环境,而且产业基础也很好,具备较强的发展优势。“基金首期资金规模4000万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我们会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发挥投资基金的优势,带动多种发展要素集聚六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敢为人先开先河。基金“下乡”,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之外,是否可以在农村这片相对空白的市场找到蓝海尚未可知。但不容置疑的是,未来新区将会以基金为手段,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倾斜,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