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九点说事”,让村民自己说了算

六汪镇创新“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路径,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村民在六汪镇柏乡一村德育银行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本报记者 梁玉鹏
  本报通讯员 王玉军

  近日,记者在六汪镇了解到,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努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效化,以党建为统领,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走出了一条高效的乡村治理之路。
  据了解,全镇2020年完成固投4.43亿元,村集体平均收入达3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

  “1+3+N”
  筑牢乡村治理基石

  近年来,六汪镇致力于建好建强村级党组织,全镇优化调整为13个新村党委和75个网格党支部,“四星级”以上党组织占比100%。同步完成13个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村党组织书记兼职自治组织负责人比例达到100%;全面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组织的“1+3+N”组织体系和工作架构,形成了党组织统领党建融合、治理融合、发展融合、服务融合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创建“固本强基 铁橛先锋”党建品牌,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选派25名“第一书记”对薄弱班子进行扶弱培强。同时,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落实“四审四议三公开”制度,实施有效监督,推进“清廉六汪”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乡村治理工作就推进到哪里,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设立193个党员中心户,就近联络、一体联动,成为乡村治理中的小微战斗单元。

  75个治理网格
  实现“天眼全覆盖”

  近日,六汪镇的首个德育银行——柏乡一村德育银行启动。德育银行以德治教化人心,根据群众在睦邻和家、公益奉献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将积分作为兑换奖励的依据,实现了乡村治理数字化。
  六汪镇树立“大治理”工作理念,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领导村级自治组织、各类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全镇13个行政村全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全部设立“四会一室”。创新“九点说事”制度,各村每周二、四、六开放村民说事室,引导村民主动说事、议事、主事。与此同时,镇村两级配备法律顾问,落实法律顾问“六个一”制度;发挥“互联网+”功能,根据群众需要精准普法,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据悉,六汪镇已建成1处镇级乡村治理中心和13处乡村治理工作站,搭建了乡村治理智慧平台;全镇划分为75个治理网格,实现“天眼全覆盖”,将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方面的事项纳入网格,实现“一网统筹”,做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聚焦百姓需求
  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六汪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
  六汪镇在镇驻地建成集成化、规范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居设立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建立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清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针对百姓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开展“办好百姓身边事”集中行动,累计受理办结群众关心事5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近年来,六汪镇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凝聚协同共进的发展力量,激发出乡村振兴活力。主动保障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一周时间完成从拿地到清场的程序,干出了“六汪速度”,带动全镇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15个,形成“花、果、林、茶、药、肉、菜、蛋”八大特色产业,流转土地6万余亩,居全区之最。
  2020年,全镇完成固投4.43亿元、规上工业产值5.07亿元、税收收入481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2%、20%、13.3%,村集体平均收入达3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