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不停步 “峰”起西海岸
新区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更高质量发展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张矛 摄
□本报记者 李涛 刘腾 王雪 张静 董梅雪
七月的黄海之滨,色彩斑斓,活力澎湃。胶州湾畔,“峰”头正劲,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7月15日至16日在西海岸新区举办,全球已有30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517家行业领军企业报名线上参会,处于“双循环”格局下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双节点”的西海岸新区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站上“C位”的西海岸新区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全面展示新区之新,握手跨国公司领导人,链接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共享新区发展机遇,以此为契机,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开放,一直是新区最为鲜明的特质。借势国家战略,搭建开放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近年来,新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更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续写出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国际客厅”满高朋
近日,由日本优然株式会社投资设立的青岛必思普乐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青岛自贸片区完成注册,成为山东省首家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机构。该企业的落户填补了我省中高端人才双向交流缺乏外资载体的空白。
该企业通过“跨国云审批”高效完成注册流程,从正式网上提交材料到发照,整个审批过程仅用了不到2小时。企业落户也标志着青岛自贸片区106条试点任务中第13条“统一内外资人才中介机构投资者资质要求,由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负责审批,报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正式落地。
据介绍,青岛必思普乐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将在青岛自贸片区内开展日本医疗美容人才引入、中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输出及联合高档日料连锁企业进行料理人才引进和培训等业务,有利于青岛自贸片区加快引进国际先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资源,最大力度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推动招才引智国际化,提升人力资源产业赋能,在人才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跻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拼图”,这是继国家级新区获批以来,西海岸新区再次蝶变的重大契机。
作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域布局的重要“试验田”,成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探索。目前,承担的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8项,形成68个创新案例,其中13个首创型案例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省复制推广,2项获国家部委备案,3个首创型案例参选第四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今年,青岛自贸片区将继续深化试点任务实施,对标上海、深圳前海等自贸试验区,打好制度创新攻坚战。
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青岛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质量。在“项目落地年”“攻坚突破年”双重攻势下,青岛自贸片区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在先进制造、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五大产业”上精准发力。6月17日,青岛自贸片区开放合作大会上,总投资503亿元的48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中国大宗商品航运物流与采购基地、国际海员中心、国际船供中心、关港通口岸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商协会平台和青岛自贸会客厅六大平台揭牌成立。强劲的投资额有力表明,这里经济发展势头猛、动力足。
双港驱动联全球
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西海岸新区以平台思维主动融入全球竞争和交流合作,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引领性的开放窗口。
去年12月5日,青岛农业“国际客厅”在西海岸新区启用,这个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外合作新平台,以开放的姿态正式开门纳客。“打造以农业商务会展、农产品交易为主体,兼具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CBD。”在国际客厅运营负责人胡浩看来,这里将颠覆农业带给公众的传统印象,展会、文旅研学、餐饮休闲等都将成为今后依托国际客厅的“新玩法”,通过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
除建设实体平台外,青岛农业“国际客厅”核心区还运用多媒体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打造5G智能空间数字平台。目前,平台已整合国内合作企业资源库10万多家,国外企业资源库3000多家,通过客厅推介产品超过8万个,打造永不落幕、持续为产业赋能的网上数字展厅。同时,国际客厅还将发挥青岛农产品产地优势,建设农业跨境电商中心,探索发展网红经济、颜值经济和流量经济。
无独有偶,以平台思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以生态思维优化发展环境,西海岸新区高标准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园区,以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为产业方向,加快推进国际海洋合作交流,成功获批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青岛日本“国际客厅”开馆,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俄地方合作园等相继落地,集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达50余家、国际隐形冠军企业20余家。下一步,园区将充分发挥青岛德国、日本“国际客厅”联通海外、展示推广作用,做大做强全省首家中德技术产品交易平台,加快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消费专区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成果。
国际客厅是功能区平台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西海岸十大功能区与行政区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聚焦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和投产全链条,赋予功能区产业发展等7方面173项经济管理权限,另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差异定位各功能区主导产业,形成了支撑和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利用高质量开放平台,新区还与山东省16个地市21家功能区联合发起成立山东功能区对外开放合作联盟,共同促进产业、经贸、技术、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山东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
对外贸易韧性足
不久前,装载104标箱240台商用车的“郑州-青岛港”铁海快线从郑州发出,经青岛港换装作业后,通过海运抵达伊朗。
在新发展格局下,地处“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和“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关键节点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以产业平台和万能接口为定位,坚持陆海统筹,持续深化船公司总部战略,不断放大“一带一路”、RCEP协定签署、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叠加赋能和政策叠加效应,持续发力建设中国北方联通东盟物流大通道的枢纽港,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在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山东港口青岛港密切对接海洋联盟、2M联盟和THE联盟及各大船公司,推进船公司持续拓展在青岛港的航线网络布局。今年已先后开通万海东南亚线、长荣海运东南亚线、海洋网联东南亚线、中远海运美东线等外贸航线,推动船公司加密航线,1~5月份新增航线13条,青岛港航线总数超过200条,积极推进中远海运、马士基、海洋网联等重点船公司拓展欧美航线对接东南亚、中东及日韩航线的国际中转通道,持续扩大青岛港国际中转规模。
在陆向,继续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山东港口青岛港打造以自身为轴线、辐射全国的海铁联运网络,海铁联运箱量连续6年保持中国沿海港口第一位。今年持续优化物流通道、完善内陆港布局,加快拓展服务网络,畅通国际大通道,新建内陆港1个,新开通海铁联运班列7条。目前,内陆港站达19个,海铁联运班列达62条,日益丰满的集疏运体系,将青岛与沿黄流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沿黄流域腹地市场“端到端”全程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青岛港的集聚。
在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上,西海岸新区成绩斐然。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董家口港建成我国首个40万吨矿石码头,“双港口”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外贸航线达178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成为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2020年,海铁联运集装箱突破165万标准箱,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超越新加坡港、升至全球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首次问鼎东北亚。
新区正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
“双招双引”聚动能
数据统计,今年1~5月份,西海岸新区共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1219.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6%,同比增长44.6%,较2019年同期增长37.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7个百分点。
“广阔的外贸环境,助力西海岸形成了丰硕的外贸成果,带动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区商务局外贸科负责人李丽娜表示,自获批国家首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半年多来,新区加快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开展,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
全省首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正式落地、新增开三班全省首飞国际全货运包机……“半年来,示范区不断开拓进口贸易物流通道,创新发展进口业务模式。”李丽娜介绍,全国首批、全省唯一航空物流超级货站项目一期计划于11月底建成;今年1~5月份,山东港口青岛港新开通9条外贸航线,其中东南亚航线4条,助力青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大平台撬动大市场。
自获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来,新区逐渐搭建起一批进口贸易特色化平台:依托进口芝麻占全国总量85%以上的产业优势,在今年4月份的2021年(春季)中国国际芝麻大会上,区商务局与海尔数字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签署中国粮油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国际芝麻子平台战略合作三方协议;服务贸易(交易)公共服务平台于1月底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吸纳各类会员企业3000余家,促成服务贸易交易额3.1亿元。
唯品会中心仓项目,预计今年在青岛实现跨境电商1210模式一线进口额20亿元人民币;期货保税交割中心项目近期实现橡胶进口量15~20万吨,逐步实现橡胶进口量80~100万吨,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橡胶期货保税交割中心……提及目前新区正在攻坚的进口重点项目,李丽娜如数家珍。
“有了大项目的带动,才能更好地激发西海岸贸易发展的新动能。”李丽娜表示,未来新区将立足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抢抓RCEP机遇,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的作用,围绕进口示范区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定位,探索构建以双循环为主要特征的进口贸易产业集聚区。
营商环境争一流
“双招双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今天招来的商、引来的资,就是明天的新产业;今天招来的才、引来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动能。“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区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开展科学招商、精准招商、平台招商,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聚焦项目、产业、生态,以高水平招商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增强了外商投资的热情和信心。据悉,熙铭投资、昆仑能源等项目均有意向年内进行增资,一季度已完成利润再投资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作用,推动先行先试、差别化探索。”区商务局外资科负责人王桂庆表示,西海岸将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存量资源,做好闲置资源盘活嫁接,增强招商工作专业性,主动走出去开展招商;各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增资,继续加强对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推动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
在引才方面,新区先后出台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开展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建设“青岛人才惠客厅”,启用全市首个国际青年社区……以专属服务落实人才优先地位,彰显了新区对人才的重视。
今年以来,新区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围绕新一代半导体、高端化工及新材料等九大重点产业链成立工作专班,并相应组建9支共67人的高校专家咨询团队,建立“一对一”联系对接机制,推动科研与产业耦合互动,实现产业链“聚变裂变”式发展。为吸引“最优质”的项目,新区还积极探索“以赛引才、以赛聚才”。联合浙江赛创未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青岛人才创新创业学院,赛创未来(青岛)国际人才科创中心同步落户新区,打造“以赛引才、资本接力、深度孵化、落地服务、产融赋能”的创业全生态链体系。
此外,新区不断拓宽市场化引才新路径,组建新区人才生态产业集团,加快形成市场化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集中出台《用人单位自主举荐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等政策。2020年,新区全年引进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75人,新增各类人才6.3万人,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先后获得“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2020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奖”等荣誉称号。
“根据项目生产需求,今年公司新增不少外籍入境人员,他们将在此停留至明年8月,这次及时接种疫苗将有效保障项目按期完工。”随着37名外籍入境人员完成接种返岗工作,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桂花心中少了份担忧。
今年,新区从各大功能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镇街选派1033名处级干部深入企业,以企业服务专员身份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薛家岛街道党工委委员邓爱萍作为该企业的服务专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外籍入境人员进行疫苗接种的急迫需求,第一时间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区疾控部门沟通,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迅速组织符合接种条件的37名外籍人员统一前往指定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打造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与水平的题中之义。
新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深刻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打造全国标杆城市的决心,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新区成立了由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青岛自贸片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创新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功能区、部门、镇街、驻区单位,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营商环境工作专班。与此同时,新区对标上海、苏州等城市做法,建设“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诉求一口受理和涉企政策一站式服务等功能,目前,企业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
此外,自2019年以来,新区连续两年发起“高效西海岸”建设攻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清单化提出378项攻坚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改革举措。今年,围绕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21个领域,研究制定了《新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政策即享”服务企业17条措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让“近悦远来”在新区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强于开放。国家战略与时代机遇叠加,西海岸这片开放的热土正释放出无限生机,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