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远方的家》走进泊里拍非遗

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特色美食和自然风光等,吸引央视3年内6次“上门”


  《远方的家》摄制组工作人员拍摄渔民捕捞毛虾。
  □本报记者 丁霞
  本报通讯员 金维杰
  
  8月2日,央视四套大型纪录片《远方的家》摄制组来到泊里镇,开展百集系列节目《行走海岸线》的录制工作。摄制组一行来到该镇西南部黄家塘湾岸边,对沐官岛仔虾(毛虾)的捕捞技艺进行了拍摄探访。
  下午2时许,黄家塘湾海域开始退潮,远处天蓝水清,海鸥飞舞;近处,退潮后的海滩平整无垠,小蟹子在沙滩上探头探脑。前来捕捞的渔民无暇观看美景,他们忙着做捕捞前的准备工作……
  泊里镇人工捕捞毛虾的方式最独特的莫过于踩着高跷推虾网了,当海水漫过渔民的腹部时,往深水里走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只见一名渔民取下随身携带的高跷,先将右脚踏在中间的踏板上,用绑腿固定住,然后一边跳着平衡身体,一边再固定左边的高跷,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踩上高跷后,人一下子“长高了”一米多,再往深水里走就容易多了。
  “收获喽!”经过几个来回的推送,渔民老徐慢慢抬起像巨型簸箕一样的A字形渔网,只见他晃动几下就把小虾都聚拢到身前,再颠进瓢中,最后倒入身边的竹篓里。
  后岚村党支部书记徐维胜介绍,这些小虾是一种洄游性毛虾,因为黄家塘湾岸边有几条淡水河注入,水质咸淡适宜,尤其是秋季时海水温度适宜,大量微生物为仔虾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因而仔虾格外肥美。此时捕获的小虾虾肉鲜美,弹性十足。捏起一只放入口中,一股特有的鲜香盈满口腔,竟然尝不到半点海水的苦涩。
  继续往深水里走,瞬时间,无数只小虾蹦出水面。一旁的渔民感叹,原本这个季节捕不到小虾,没想到竟然遇到了“虾跳”。
  随后,徐维胜的一句话让众人豁然开朗:近年来,泊里镇党委政府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为海湾留住了不少稀有海珍品,如今,这里不仅盛产文蛤、扇面蛤、西施舌等数十种珍稀贝类和其它海产,而且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八方来客,成为港城海边盛景之一。
  据了解,这次慕名前来拍摄的《远方的家》摄制组原本奔着拍摄西施舌而来,没想到却拍摄到了更珍贵的“非遗”捕捞技艺。泊里镇宣教文卫工作人员介绍,“沐官岛仔虾捕捞技艺”在2019年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统计,近三年来,央视已经六次对泊里镇进行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泊里大集、馇锅子、西施舌、海参、烧鸡、烧肉、烧酒、红席、麦秆画等泊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美食,集中全面地展示了泊里镇的风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