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长江路街道狠下功夫抓实创城和迎卫复审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让城市有颜值更有内涵

  □本报记者 丁霞  本报通讯员 陈宋萍

  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启动以来,长江路街道统筹谋划,强化措施,切实为辖区居民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在抓好全员参与上狠下功夫、在抓牢短板提升上狠下功夫、在抓实精细治理上狠下功夫,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居民满意度,让居民切实感受市容市貌发生的显著变化。

  >>解决实际问题<<
  不让创城创卫“停在纸上”

  街道上下狠抓进度、全力拼抢,把力气用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把心思花在补短板弱项上。
  压实创建责任,按照“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责任”要求,落实包干责任制,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分包40个社区、7个农贸市场及重点区域,每日督导检查;将300余名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到120个责任网格,实现路有人巡、楼有人管、点有人看。每周六上午,开展“机关干部奉献日”活动,街道所有科室机关干部下沉到所包社区,协助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工作。由社区负责将两委成员、网格员及社区志愿者明确至辖区内所有网格责任区域,通过做实“小网格”,实现了创城“大作为”。
  抓牢短板提升,认真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截至目前,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对辖区内三不管道路、背街小巷等地进行垃圾清理整治,出动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约1200车次,清理垃圾约20000余方,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600余个;投资670万元完成对井冈山路、紫金山支路等破损道路、人行道板维修,投资120万元完成对黄浦江路北、大旭山路等区域的绿化提升,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以治理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十乱”现象为核心,以各大商圈、重点路段、医院学校、交通枢纽为重心,开展市容秩序重拳整治行动,进一步营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城市环境。
  强化督查问效,组建4个督导组,全天对照标准对创城重点区域、薄弱地带的卫生死角、环境卫生全覆盖、不间断巡查,对问题整改不彻底、不到位的进行从严从重问责,确保整改闭环。创新采用“草料二维码”小程序工作方式,实时将问题共享至社区,提高整改效率。同时街道党政领导、分管领导等作为管理员身份,通过“草料二维码”微信小程序可随时查看创城工作开展情况,累计整改问题约5000余处。

  >>实现常态长效<<
  不让创城创卫“只顾当前”

  在创城创卫过程中,长江路街道不仅针对性解决当下的痛点问题,更是立足长远,构建常态化的文明城市建设机制。
  物业管理规范化,全面推行“红色物业”治理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物业创新发展,专业律师指导业委会成立等措施,倒逼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加大对物业公司的监管力度,由各社区负责,执法中队、物业办配合,集中对群众反映意见强烈、工作不作为的物业管理单位实施行政处罚、进行不良行为登记或依法予以解聘。同时,为提高业主自治能力,针对无业主委员会的小区,目前街道已成立20个业主议事组织。
  商户管理标准化,创新“门前五包”星级管理,运用“和商”APP,与4600余家商户逐一签订责任状,画出管理红线、明确标准要求,线上通报问题、线下督促整改,提高商户维护城市环境的自觉性。
  城市更新精品化,加快推进紫金山、正日山庄等16个老旧小区改造,在实施外立面整修、下水管网和小区内道路改造的同时,加装电梯、充电桩、智慧安防等便民设施,为近1万户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武夷山、武家庄、长江新村等片区城市更新步伐,全面提升城区城市品质。

  >>形成广泛参与<<
  不让创城创卫“自娱自乐”

  长江路街道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深入宣传发动,利用融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持续加大创城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居民对创城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累计印制、发放宣传材料5万余份,发动600多名街居干部、1300多名党员、志愿者快速行动,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浓厚工作氛围。
  奖惩政策加持,为鼓励全民监督乱倾倒垃圾行为,制定《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关于建立乱倒垃圾属地监管奖惩机制的工作办法》,设立奖惩专项资金,提高监管力度;制定《社区环境卫生奖惩办法》,设立环境卫生专项奖励资金,实行考核奖惩,提高社区落实责任积极性。
  文明实践引领,在每个社区组建1支志愿者队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在全街广泛开展“文明长江 有你有我”、垃圾分类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累计开展活动110余场,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媒体阵地作用,通过公众号开设“绿色新生活”、“文明新风尚”创城专栏,累计推文40余期,引导广大居民文明出行、健康生活。
  下一步,长江路街道将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创城各项任务,力争在全区创建中树立新标杆、当好排头兵。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