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口核心区落实落细建筑行业各项防疫举措,靠前服务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疫情防控不松弦 项目建设不降速

施工人员在哈工程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进行室内风机盘管安装检测。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西海岸新区各重点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热火朝天地加紧建设。8月25日,记者走进古镇口核心区,实地探访部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看建设单位如何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推动项目跑出“加速度”。
测温亮码戴口罩
进场程序不能少
8月25日上午9时,记者进入数字恒华智慧产业园施工现场前,被要求下车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佩戴好口罩并做好登记后才走进现场进行采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疫情防控开展以来,所有车辆进入时都必须接受查验,一切正常后才可以进入。
数字恒华智慧产业园是古镇口核心区重点建设项目,于3月10日开始建设,计划建设企业总部基地、数据中心产业研发基地、IDC数据中心、大数据研发中心及指挥中心,一期工程计划2022年1月完工。
“工人已经习惯了每日入场前进行的这一套‘流程’,会主动测温亮码消毒,这些防疫措施也被我们纳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之中。”该项目建设负责人韩照平介绍,为实现防疫和建设“两手抓”,他们在组织施工时会提前列出计划,分步骤开展建设,并对施工现场实行实名登记管理,优化施工工序,按时消杀测温。
“从3月份开工以来,我们每天都靠在现场,在保证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紧施工,大家干劲儿十足!”韩照平说,目前项目进展顺利,一栋单体项目正在进行三层模板施工,另外一栋楼正在进行地下室底板钢筋施工,地下车库底板防水施工也在顺利推进。“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丝毫没有放慢建设速度,力争一期项目如期建成。”韩照平信心十足地说。
据了解,数字恒华智慧产业园作为古镇口核心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数字技术和数据中心建设运营、软件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培训”服务为一身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园区通过设立高端企业总部基地、数据中心产业研发基地、IDC数据中心、大数据研发中心及指挥中心,形成一个“两基地、三中心”的多功能园区综合体,投产后产能有望达30亿元。同时,也为古镇口核心区的产业、人才、技术聚集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助力西海岸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
工人吃住在工地
项目建设不停工
位于古镇口核心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进入冲刺期,清晨6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戴着口罩的建筑工人们排队测温、亮健康码后有序上岗;施工现场内机器轰隆作响,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为一期工程收尾交付做着最后准备。
占地2000亩的哈工程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是西海岸新区加快船舶海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该项目坚持高起点、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研究型发展定位,集人才培养、创新科技研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将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特色优势,加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进入市政工程施工、楼宇装饰和设施设备安装阶段。
“根据项目统筹安排,平均每天投入700余人施工,全力推进项目进度。近期为了保证疫情防控,施工人员都吃住在工地,争取做到防疫建设两不耽误。”负责项目承建的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安全监管负责人孙林林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让项目早交付,不少工人早上6时就进场作业了。
建设工地人员流动性大、作业聚集,如何一手抓防疫,一手保进度?“近期,我们实行封闭管理,对外来人员登记、人员进出测温亮码等防疫措施进行了再落实再督促,并组织工人集中进行了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该项目负责人王锡杰介绍,除了外防输入,项目部还每日对生活区、办公区和作业区实施全方位消杀,并填写防疫日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建筑施工现场不停工。
核酸检测送上门
筑牢疫情防护墙
一边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制度,一边抢抓项目建设进度,是古镇口核心区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的日常景象。8月2日,古镇口核心区向辖区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工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了重点人员排查和管控措施落实。其中要求严格落实查验健康码、测体温并严格登记管理,对进出工地的全体人员的出行信息实施真实、动态记录。
“当前,我们67个在建项目全部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所有进入工地的人员都必须测体温、亮绿码、出示行程码。”古镇口核心区规划建设局安监科科长马奇告诉记者,为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古镇口核心区还联系专业检测机构,将核酸检测服务送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组织人员不定期开展检测。
“面对着近万人的建筑从业人员规模,我们将从紧从严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同时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当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强协调、优服务,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马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