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维权“零距离”,组团来调解

黄岛街道创新基层调解工作模式,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黄岛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王洁(右)走进企业讲解法律法规。 □记者 丁霞 摄
  □本报记者 丁霞

  为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积极作用,黄岛街道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基层调解工作,建立了以街道人社中心为主体,由街道工会和司法所共同组成的新型调解组织,为辖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办事效率
  解决劳动纠纷
  近日,记者在黄岛街道了解到,该街道高度重视基层调解工作,早在2017年就挂牌成立了黄岛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由人社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主任,配置了专门的调解员和调解室。“我们在调解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并安排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黄岛街道人社中心主任肖丽告诉记者,调解室初步建立了调解员名录及案件归档制度,确保人员到位、制度上墙,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
  “调解中心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把拖欠我们的工资要回来了。”外地来青务工的邢海龙说,今年7月9日,他和工友一行4人来到街道人社中心,反映其所在单位拖欠三个月的工资一直不发,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进行调解,邢海龙及工友于当天就拿到了共计11万元的工资。

  创新调解方式
  健全工作机制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三华惠海电子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单位设立“温馨员工谈心日”,于每周五下午召集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听取员工在工作、薪资、福利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架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在黄岛街道的支持和帮助下,该企业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法律监督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
  近年来,黄岛街道人社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并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建立了外来员工协调小组等,将劳动争议调解模式推行到社区、村、企业,形成了以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为主体的企业、个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使大量的劳动争议在基层得到妥善解决。

  加大宣传力度
  优化维权服务
  近日,黄岛街道人社中心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工作人员王洁来到了大亚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在活动现场,王洁向该公司的苏经理详细讲解了《劳动法》等法律法规。
  据了解,黄岛街道人社中心今年以来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社区等活动,并定期安排法律专家深入企业,让劳资双方明确自身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街道人社中心还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培训,搭建企业与人社部门的沟通平台,了解企业在用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公布电话、发放信息公示卡等方式,与辖区内企业和劳动者建立实时联系,提供“零距离”维权服务。
  肖丽表示,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发挥争议调解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