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好声音送进千家万户
灵山卫街道增强基层宣讲“四力”,打通百姓宣讲“最后一公里”

灵山卫街道百姓文艺宣讲团在毛家山宣讲。
□本报记者 李涛 本报通讯员 邓特
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理论宣讲相结合,通过抓队伍、抓阵地、抓活动、抓品牌,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四力”,推动党的理论和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打通百姓宣讲“最后一公里”。
抓阵地建设
增强宣讲“影响力”
为使宣讲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灵山卫街道搭建“线上阵地”“线下阵地”“流动阵地”三大宣讲平台。
线上,该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卫您好”开设“党史红音”栏目,街道理论宣讲团成员、百姓宣讲团成员、其他宣讲团成员通过有声阅读分享党史故事,学习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目前已刊发党史宣讲112期,阅读量达2.5万余次。线下,该街道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契合基层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新路子——搭建“身边课堂”,以“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打造“红色流动课堂”,让理论宣讲有亲和力、有温度。
抓队伍建设
提高宣讲“感染力”
为提高宣讲的“感染力”,灵山卫街道强化领导干部讲政策,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扩充由道德模范、网格员、乡贤等干部群众组成的百姓宣讲团,健全文艺宣讲队伍,采用“理论+文艺+志愿服务”的形式开展宣讲,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该街道还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等深入基层开展常态化宣讲,每年开展百姓宣讲300余场次,受众达5万余人次。
抓特色活动
增强宣讲“吸引力”
一直以来,灵山卫街道理论宣讲工作都坚持以百姓的视角、群众的语言,把理论送到百姓身边,并把宣讲地点从报告厅、会议室搬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等,用文艺搭台、理论唱戏的形式,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
今年以来,该街道开展了“话风华、展形象、启征程”微党课宣讲活动,鼓励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通过“乡村故事会”,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送到每家每户;邀请百姓宣讲团讲党史经典、邀请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等150余场,受众1.8万余人次。
抓品牌建设
增强宣讲“生命力”
在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时,灵山卫街道着力打造“卫城春雨 宣讲在身边”“灵山卫慧心父母课堂”和“齐鲁之间——乡村美学公益行”服务品牌,让基层宣讲“精准滴灌”,焕发强大生命力。
该街道还坚持将理论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理论宣讲行之有效。聚焦项目服务保障、安全生产、森林防火、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工作,常态化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政企心连心、卫商一家人”活动;举行2021年度乡村振兴就业技能精准培训暨“我为群众办实事——技能培训到家门”活动;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在抓硬件设施、强软件管理、改薄弱环节、提文明素质等四个领域全面发力,大力提升辖区环境卫生面貌、人居环境质量,逐步为辖区居民打造整洁、优美、有序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