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以生态指标体系指导园区发展,入驻项目需经过低碳审查……

中德生态园争当“双碳”先锋

  □本报记者 刘腾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近日,一场以“双碳”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论坛在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中心举行。
  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围绕“碳交易市场”如何运行发表了演讲,内容涵盖碳市场运作、定价模式,国际市场成熟的碳交易模式设计和交易方式,通过介绍中国正在打造的碳交易市场情况,分析了对我国企业的挑战和机遇。远景集团零碳产品首席科学家邱林从企业与建筑产品的碳中和之路讨论如何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建筑的碳排放、园区的碳排放以及实现减排的策略和技术。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带来了他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的观察和思考,并高度赞扬了中德生态园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他说:“在‘双碳’大背景下,中德生态园的实践是走在前列的,从一开始规划建设就坚持绿色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值得国内其他城市借鉴。”
  同时,王石表示,在助力中德生态园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层面上,未来有很大的合作、投入空间,将探讨组建碳中和研究院,在碳排放管理、绿色建筑、社区废弃物管理、社区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
  争当“双碳”路上的排头兵,中德生态园一直以来步履稳健。此次论坛的举办地——被动房技术中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被动房技术中心全年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室内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范围内;每年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为30千瓦时左右,在满足舒适度前提下,每年节省电费约55万元,4年累计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
  “我们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低碳观念,严格坚持低碳标准。”中德生态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建设伊始,中德生态园就以生态指标体系指导发展,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4个维度建立了40项生态指标体系,对园区开发建设进行控制。
  如果将“双碳”战略理解为顶层设计,那么各领域、各行业以及各个企业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则需要对绿色发展目标进行分解。
  在中德生态园,所有入驻的项目都需要经过低碳审查,每一座建筑上都体现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建设。像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入选全球首批灯塔工厂,项目所有建筑都达到绿建三星标准,生产出的产品也具备高节能性,比同类产品减少75%的能耗,赢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又如青岛华大,正在进行海洋鱼类的基因测序,数据总量相当于1700万部90分钟高清晰度电影的数据量,这些数据的应用,将在造福人类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挑战是现实存在的,同时机遇也是无限的。”中德生态园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始终秉承‘田园环境 绿色发展 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青岛市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有力实践路径。”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