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熏腊肉

  □颜克存
  年终岁末,走在乡野村道,只要有人家的地方,我就能看到农家熏腊肉的炊烟随冬风一起四散开来,轻嗅一口空气,丝丝缕缕的熏肉香便会入鼻入肺,使我不由地想起儿时母亲熏腊肉的场景。
  那时,母亲年年养猪。年关一到,父亲就去村里请来杀猪匠,把大肥猪从猪圈里拉出来,抬起摁在宽木凳上。汉子们的霍霍磨刀声和肥猪的嚎叫声相继发出,不一会儿,猪就不再挣扎。然后便是除毛、割肉、剔骨、抹盐,接下来就是将猪肉进行烟熏火烤了。
  熏腊肉的第一道工序是准备柴火。记忆里,父亲每年在杀猪之前都要去山上砍一些木质硬的、耐烧的干柴扛回家,以备熏腊肉用。熏腊肉时,父亲在灶洞两边分别支起一个三角形的架子,横着放一根圆木,再把抹过盐的猪肉一块块挂上去,彼此之间留一点缝隙,以便柴烟能够熏到每一块肉,使木香尽可能多地融入猪肉。
  熏腊肉考验的是火候,要烟火慢熏,不能急快。印象里,我们家熏腊肉,每天除了母亲做饭炒菜从灶洞里冒出来的柴烟之外,父亲还在灶洞前生一堆火,火上放些干柴,干柴上面再盖一些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新鲜松枝,任柴烟带着松木香一起缓缓上升,白天黑夜不间断,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肉熏香,也把整个屋子熏香。
  熏好的腊肉在食用时,母亲先用钳子夹着腊肉在柴火上烧,把肉皮烧成焦黑色,刮掉烧黑的外皮,除净肉上的毛,然后用开水烫洗,把腊肉洗得金黄发亮,再放入锅里加水熬煮,直至筷子可以插透才捞起来冷却切片。最后倒入滚烫的锅里爆炒,配以其他食材和葱姜蒜,让腊肉的醇香与它们融在一起。等这道美食出锅端上餐桌的时候,色香味俱全,馋得人哈喇子直流,忍不住往喉咙里吞口水。
  每每这时,一家人围桌而坐,父亲倒一杯自家酿制的“苞谷酒”,一边细品一边大口吃肉,脸上写满幸福。我和母亲不喝酒,就闻着浓浓的酒香吃肉,母亲把一片片腊肉夹到我碗里,吃得我满口油润,大快朵颐。那场景那么温馨惬意!
  后来,我离开故乡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母亲也被我接离了故乡,家里再也没有养过猪了。因此,熏腊肉的事就成了一种记忆,那腊肉的浓香,也成了我和母亲的乡愁,我们时时想起,一年年地回味,永远难以忘记。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