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和促振兴,乡村蝶变绘新景
2021年,西海岸新区围绕打造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持续打好乡村振兴攻势,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大场镇凤凰庄村。(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雪
建成110平方公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12处镇街产业振兴集聚区成为促进镇街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的重要载体;藏马山度假区等一批文旅康养项目建成运营,形成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实现蝶变跃升、跨越发展。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卫青介绍,2021年,西海岸新区围绕打造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目标,持续打好乡村振兴攻势,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了新局面。
产业兴旺再创佳绩
今年54岁的李泽梅是大场镇张家大庄村村民,如今已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家门口挣上了工资。
从2020年开始,李泽梅便在大场农业产业园工作。“五六分钟就能走到村西头的产业园区,中午11点半下班不耽误回家做饭,干一天的活儿就能有100多块钱。”自己挣上了工资,李泽梅还把自家的3亩地流转给了产业园,每年还能额外增加3600元土地流转收入。
在西海岸,能够像这样为百姓带来实打实收益的产业园区还有很多。从2020年5月开始,西海岸便在全区规划建设12处镇街产业振兴集聚区。如今,全区已优化提升370家农业产业园、18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构建了镇域产业“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在西海岸,12处镇街产业振兴集聚区已经成为镇街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王卫青告诉记者。
实施农产品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行动,康大集团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家兔育种中心,年出栏量超500万只;
清原农冠国内首创CSE(循环打靶碱基编辑)体系,突破国外基因编辑“卡脖子”难题;
佳沃蓝莓引进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种苗占全国市场份额30%以上;
……
为农民提供就业渠道、增加收入的同时,西海岸还将越来越多农产品培育成为特色名片。“依托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我们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王卫青介绍,西海岸新区构建起“五大乡村振兴组团”,主动承接功能区大项目辐射带动,培育了果品、肉兔、深远海养殖等10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链,西海岸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改变来自改革,改革激发动力。在王卫青看来,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引擎,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为规模经营提供动力,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台街道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2020年以来,王台街道运用市场的逻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共同出资4960万元成立镇级集体经济投资公司,参与重点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推动集体经济量质齐升。公司运营第一年,便实现248万元的保底收益,入股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收益率达到5%。
自2014年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西海岸新区累计承担试点试验任务11项,现已完成9项,取得了喜人成绩:在藏马镇大马家疃村、铁山街道大下庄村、张家楼街道石河头村、六汪镇龙庵村等四个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房屋合作社”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琅琊镇卧龙村采用量化积分制形势分配宅基地,有助于建设“团结、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加强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利益;深入推广地方优势农产品保险项目,探索开展花生和苹果“保险+期货”试点……
全面激发乡村活力
小桥流水,鸡鸣鸭叫,红瓦白墙,阡陌交错……走进西海岸新区的乡镇,处处呈现一派文明、富裕、祥和的新农村气象。池塘、果树、崭新的柏油路和文化墙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迷人画卷。
而这些新气象所依托的,正是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的底气。
2021年,西海岸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单产350.4公斤,创近十年新高,秋粮面积38万亩,同比增加2万亩、增长5.6%,有效保障了“粮袋子”供给;创新开展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存款4.9亿元,年收入4051万元。
截至目前,西海岸累计创建4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9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37个市知名农产品品牌,73个“瑯琊榜”农业品牌;3家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3个镇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2家,绿色园艺标准园5个……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西海岸样板”仍在不断书写,不断刷新。
2022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王卫青表示,区农业农村局将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接续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西海岸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继续增墨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