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小处方”,守护百姓“大健康”
西海岸新区高标准推进卫生健康民生实事落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新区开通“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新区开展“健康周”大型义诊活动,为基层百姓送健康。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段勇
一直以来,西海岸新区卫健局高标准推进卫生健康民生实事落实,以百姓满意为目标,将关乎每个家庭的每一件健康小事都当作头等大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为孕妇免费提供无创产前基因检测9953例,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8956例,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免费救治,40家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新冠疫苗400余万剂次,完成196处卫生室的改造工作,在学校、商超、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配置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这些都是2021年西海岸新区卫健系统重点完成的民生实事项目。
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
树起全国标杆
“大夫的医疗技术很精湛,有什么大病专家还来会诊,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用坐车往区里的大医院跑了,特别方便!而且报销比例挺高的,俺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提到在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泊里院区住院的事,患者孟菊翠感慨不已。
“我患哮喘病多年,每到寒冬腊月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去青岛、济南等地的大医院找大夫看病,费时、费力不说,还给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现在,俺算是省心了。区第五人民医院与上级医院搞医联体,让俺在镇上不出远门就能得到医疗专家的把脉诊病,方便、及时、服务态度好,俺和街坊们都很高兴。”年近80岁的薛大爷是王台街道河南薛村人,之前他在西海岸新区第五人民医院内科就诊时得到了青大附院专家的诊疗。前几天,他又一次来到该院接受治疗后,不住地夸赞。
据悉,区卫健局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长期任务紧抓不放。如今,区级医院建成高标准胸痛、卒中等“六大中心”,健共体一体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影像、检验、病理等“五大中心”上下贯通;196处卫生室完成改造工作,血压计、心电图机等设备全部配置到位;632名区级专家常态化下沉基层,102名医护人员下派服务基层,所有非中心城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与城区居民同质化医疗服务;牵头医院531个病种、基层医院109个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药品、耗材全部集中带量采购,每年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5000余万元。
不仅如此,新区获批“全国首批医共体改革试点区”,工作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等重大会议典型推广,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充分肯定。
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打造齐鲁样板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认真贯彻新形势下“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高站位谋划半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健共体、基层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基层卫生的“齐鲁样板”。 当前,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爱尔眼科、宝岛吾同口腔等高端专科医院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400张,千人床位数国内领先;24处镇街医疗机构、675处村卫生室实现“脱胎换骨”式提升;11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21个卫生室挂牌全省首批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全市数量最多……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走在全国前列
回眸2021年,西海岸新区在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方面也做足功课,并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妇女儿童保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11月底,新区共有可提供托育服务机构85家,可提供托位3330个。新区33万余名孕产妇、新生儿享受免费基因检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率达到96%。
另外,西海岸创新探索“集中供养、两院融合、社区嵌入、居家兜底”4种医养结合新模式,“互联网+护理”平台进居入户;7000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全市率先实现免费救治,累计减免费用570余万元;新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81.53岁;先后获评“全国十佳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全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区”。
精准化疫情防控
护佑百姓健康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区卫健局迅速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全力守护新区百姓生命安全。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西海岸快速搭建三级防治体系,16家核酸检测机构完成“应检尽检”任务350余万次,40家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新冠疫苗400余万剂次;啤酒节实景防控方案被国家疾控局确定为大型活动防控模板在全国推广。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参与了城乡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议案督办工作,这三年看到了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专科医院拔地而起,不少卫生室旧貌换新颜,医疗软硬件配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今,新区已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很好地解决了百姓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区人大代表薛志伟说。
逐梦奔跑,惟有奋斗。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以昂扬的状态、奋进的姿态加快建设半岛区域医疗中心,力争到2031年前至少新增5个国家级、49个省级、36个市级重点学科,全力打造全省首屈一指、全国位居前列的医教研高地,为群众健康再交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