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庄洪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通途。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脱贫攻坚是底线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截至2020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过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为解决人类问题,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西方传统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合作的大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符合世界大势,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展现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人文社科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