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

创新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陈绪彬(右二)和农业专家一起察看旱稻长势。(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他于2018年来到六汪镇龙庵网格村,并于2019年成立了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通过打造青岛祝兹侯陶艺民俗文化村和高效农业产业园两个项目,深挖龙庵网格村文化内涵,种植培育农业新品种,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龙庵网格村的老百姓也因为他的到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就是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绪彬。
  挖掘乡村文化
  带动集体村民增收
  龙庵网格党支部书记王志元告诉记者,2019年,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600余亩、投资6000万元,用于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打造了祝兹侯系列产品,推出了祝兹侯旱稻、祝兹侯黑麦粉、祝兹古陶、祝兹古剑等系列产品,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六汪镇和龙庵网格村的关注度。当年这个项目便为龙庵网格村实现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为村民增加土地流转收入近37万元,同时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增收。
  记者在龙庵网格村祝兹陶瓷馆看到,这是一处修缮一新的民房,装修古朴简单,在保留了民房的框架结构之余融合了现代风格。屋里的柜子里陈列着各种陶瓷制品,个个精美。“目前,我们的陶瓷制作工作室和陶窑制作工作间都已经完工,游客来到龙庵,可以亲身体验制陶的乐趣,还能享受静谧美好的乡村时光。”陈绪彬告诉记者,他还在村里租了15套民房,全部用于打造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在龙庵网格村,很多村民早已搬到城镇居住,通过闲房租赁,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培育旱稻新品
  阶段性种植获成功
  培育发展旱稻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1年,青岛祝兹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龙庵网格村祝兹旱稻试验田合作种植的旱稻新品系取得阶段性成功,在20多个旱稻品系之中筛选出了6个抗倒伏高产旱稻品系,据科研人员测算,其中3个旱稻品系亩产可达1000至1200斤。
  说起最开始种植旱稻的原因,陈绪彬直言是好奇心驱使。“做了这么多年农业,对农业新事物也时刻抱有好奇探究之心,自己没做过的事情就想试试。”陈绪彬告诉记者,旱稻在每年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播种,种植技术、管理方式与小麦接近,试验成功后可以替代玉米、黄豆、花生等麦茬作物的种植,解决地力条件差、缺水、水肥保持能力低等问题。
  “现在旱稻种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真的非常让人兴奋,旱稻确实适合在六汪这片土地上生长,附近村庄的村民经过稻田都会非常好奇,有些人甚至会向我要一些旱稻种子拿回家试种。我相信,经过努力,旱稻种植一定会在西海岸这片土地上发展得越来越好。”陈绪彬说道。
  激发发展活力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六汪镇祝兹田园综合体位于塔桥新村,核心启动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由祝兹文化核心区、塔桥美食文旅区、乡村记忆体验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区等组成。341国道、预留京沪二线贯穿其中,距青岛西站仅20分钟车程,是田园旅游的首选之地。
  龙庵网格村正位于祝兹田园综合体核心区,新机会孕育新发展。陈绪彬对村庄的发展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伴随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是综合化利用农村资源和实现农村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在龙庵的这几年我过得非常充实,这里的人们友好善良,这里的土地充满生机,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成果也逐渐显现,让我对于未来更加充满信心。”陈绪彬说,希望通过自己和朋友们的不断努力,让乡村重新焕发生命力,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