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农业转型、土地流转……刘福江带动六汪镇常家庄村蝶变

“转”出来的好日子


  刘福江(右)向来访客人介绍公司情况。(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梁玉鹏

  走进六汪镇常家庄村,落户于此的“常回家”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已结出累累硕果,昔日沟沟坎坎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孕育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铺展出了一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这些变化与青岛胶河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福江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几年时间里,刘福江带领团队以“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兴旺,环境绿色宜居,生产效益提高”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精心打造“常回家”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乡村蝶变的转型道路。

  带来产业项目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018年4月份,六汪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邀请刘福江到当时的省级贫困村——常家庄村进行实地考察,希望刘福江在该村投资兴业。在深入调研后,刘福江明白,常家庄村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除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常年干旱少雨之外,资源匮乏、没有产业支持、村民传统化的生产方式都直接制约村庄发展。
  “种地不挣钱,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种地的都是中老年人,技术相对落后,效率也低。只有把土地集中起来,教会村民新的种植技术,再定向收购农产品,帮他们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刘福江说,他坚信只要将这里大量的土地利用好,就一定能为农民带来应有的效益。
  随后,在六汪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常家庄村帮扶单位区统计局及六汪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刘福江将“常回家”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落户常家庄村。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常家庄村由旱田作物种植向优质果蔬、中草药、菌类经济作物种植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村民能够依靠土地致富,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富裕。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从2018年9月份到2019年3月份,刘福江带领着五六人的团队吃住在园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上。
  摆脱土地条件的制约,只是刘福江开拓园区的第一步。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将目光对准了缺水、缺电等问题。他先后修建了53口灌溉井,整修了4处蓄水塘,解决了近千亩土地的用水问题;购置柴油发电机,为园区日常运转提供电力保障;建设了20余座育苗大棚,利用先进技术自行育苗,有效降低了种苗成本;利用剩菜叶等制造酵素用于肥田,解决了菜叶腐烂污染环境问题……
  随着园区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正式耕种被提上了日程。2019年3月份,园区菜苗移栽启动,刘福江带领团队把在大棚育苗的白菜、菜花、甘蓝等陆续移栽到了大田中。“首批栽种白菜300亩,菜花和甘蓝各400亩。当年5月下旬,我们就收获了6000多吨蔬菜。由于所产蔬菜均瞄准市场空档期上市供应,所以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谈起当时的丰收,刘福江显得格外高兴。
  如今,一座广袤的现代农业园区雏形已现,常家庄村也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土地流转惠农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记者了解到,随着产业园的建成,通过土地流转,每户村民每年增收近万元。同时,园区能吸纳当地5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每人每日工资超过80元,按每户两个劳动力计算,每年可带动村民实现工资增收5万至7万元。“园区固定用工50人,农忙时节用工上百人,每年可为常家庄村村民带来土地流转收入12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7万元。”六汪镇乡村振兴工作队负责人介绍,除外出打工的村民外,常家庄村具备劳动能力的村民几乎都在园区务工,让大家获得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在刘福江的带领下,“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正铆足劲头朝着“现代、绿色、高端”方向加速前进,推动现代农业要素在常家庄村集聚融合、高效配置,提高了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市场化水平,激发起乡村振兴发展的澎湃动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